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3

评论

2

2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开普勒望远镜数据揭秘:大小行星“童年”迥异

IT之家 3 月 20 日消息,科技媒体 Space 今天(3 月 20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天文学家通过分析 NASA 已退役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数据,发现小型与大型系外行星的形成环境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显示,质量接近海王星(约地球质量的 17 倍)是轨道形态的临界点。小于该质量的行星多沿圆形轨道运行,而更大行星则常见椭圆轨道。

图片

大型行星更倾向于围绕富含金属(如氧、碳、铁)的恒星形成,而小型行星无此依赖。小型行星轨道偏心率低(接近圆形),大型行星则偏心率高(椭圆化显著)。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格雷戈里・吉尔伯特(Gregory Gilbert)指出:“轨道偏心率的突变表明,巨型行星与小型行星的形成机制存在根本不同。”

开普勒望远镜(2009-2018 年运行期间)观测了 15 万颗恒星,通过“凌星法”检测恒星亮度变化,累计发现数千颗系外行星。

图片

团队精选 1600 条恒星光曲线,开发定制化可视化工具,结合 UCLA 本科生佩吉・恩特里卡(Paige Entrica)的逐条人工核查,确保数据可靠性。

团队成员埃里克・佩蒂古拉(Erik Petigura)坦言,恒星与行星系统的独特“个性”,增加了分析复杂程度,但人工复核确保了结论可信度。

基于上述发现,团队提出了新的行星形成理论:小型行星在原行星盘(环绕年轻恒星的气体尘埃环)中通过碎块碰撞聚集形成,轨道环境相对稳定。

图片

大型行星若核心质量超过地球 10 倍,可迅速吸积气体形成气态巨行星,但需金属丰度高的恒星环境支持。此类行星可能通过引力扰动“搅动”系统,导致轨道椭圆化与行星碰撞合并。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01:20
0元!0元!0元!豌豆数理思维,锻炼孩子逻辑思维!
广告豌豆数学思维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