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3月20日报道 据秘鲁《共和国报》网站3月18日报道,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是全球稳定的关键因素。尽管受到美国贸易壁垒和地缘政治环境挑战的影响,但中国政府仍坚持2025年实现经济增长5%左右的目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上调了对中国2025年经济增长的预期,从2024年12月预计的4.7%上调至最新评估的4.8%。
中国政府表示,中国正依靠强劲的内需和稳固的工业体系作为保持增长的支柱。
面对外部压力,中国正在采取措施,以巩固经济扩张。中国政府宣布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信贷和投资。这些措施将确保中国经济保持活力,并抵消美国和其他国家实施的贸易限制的影响。
内需是中国经济的关键支柱之一。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5年头两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达到83731亿元人民币。此外,中国采取的“双循环”战略旨在通过提振消费的同时加强国际合作的政策加强中国市场。
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得到了外国投资以及与全球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的支持。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促使宝马和华为等巨头加强了合作,共同开发基于鸿蒙操作系统的智能应用生态系统。
其他公司也在纷纷效仿。德国巴斯夫公司与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蔚来签署了一份意向书,以促进汽车涂料领域的创新。与此同时,空中客车公司重申了对中国的承诺,计划扩大投资并深化在中国的业务。
此外,巴西247新闻网3月16日的文章说,近日中国举行的全国两会是相当严肃的会议,也是中国的重要政治活动。这不仅是因为两会为中国政府应对未来严峻的经济挑战设定了框架,还因为中国外交的出色表现。在动荡的地缘政治环境中,中国坚定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可以被视为稳定的首要来源。
文章说,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号召全国人民奋起实现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目标,包括实现2025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
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将覆盖电信、医疗保健和教育等行业,这意味着外国投资者将有更多的机会,产业供应链的上下游也有可能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文章还说,雄心勃勃的“中国制造2025”中的组成部分都将全速运转:人工智能、智能终端、物联网、5G,再加上为“未来产业”建立的新机制,以支持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包括生物材料制造、量子技术、人工智能和6G网络等。
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的“关键技术追踪项目”在2024年发布的报告显示,2003年至2007年之间,美国在该项目追踪的64个技术类别中的60个处于领先地位,中国仅在3个类别中处于领先。2019年至2023年期间,美国仅在7个类别中领先,而中国则在57个类别中领先,包括半导体芯片制造、重力传感器、高性能计算、量子传感器和太空发射技术等。
所有这些都与“中国制造2025”的成功规划和目标实现密不可分。这也是这一计划的意义所在,即认真投资,同时与全球南方建立伙伴关系。
文章最后说,这或许就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含义之一。北京一定会找到躲避风暴——任何风暴——的地方。(编译/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