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存在“内卷式”竞争,如价格战、同质化竞争和低效重复建设。
2.郑挺颖表示,原因之一是新能源汽车企业核心创新不足,产品与服务同质化;二是市场资金信奉短期主义,导致车企重模仿、轻创新。
3.全产业链金融服务有助于破解“内卷式”竞争,推动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
4.为此,周政训建议金融机构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赋能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创新发展的协同融合机制。
5.同时,金融机构应增加金融产品供给,探索“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模式,为重要领域、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的绿色发展提供稳定中长期资金支持。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首次被写入其中。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也存在打价格战等“内卷式”竞争。此前,《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探索完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金融服务。
那么,导致新能源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通过完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金融服务破解“内卷式”竞争,进而推动其高质量发展?
全产业链金融服务
有助于破解“内卷式”竞争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内卷式’竞争表现为三方面,违反价格规律的价格战、同质化竞争和相关生产线的低效重复建设。”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理事、北京交通大学碳中和科技与战略中心特约研究员郑挺颖告诉记者。
部分新能源车企通过大幅降价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导致整个行业的合理利润率下降,部分新能源汽车的利润降至5%以下。部分新能源车企在固态电池、超级充电技术等方面相互模仿。一些大大小小的新能源汽车生产项目盲目跟风上马……
郑挺颖表示,这些“内卷式”竞争的出现,原因有二。一是新能源汽车企业核心创新不足,产品与服务同质化。二是从资金端来看,当前大多数市场资金信奉短期主义。这种投资偏好的明显缺陷也会导致车企“重模仿、轻创新”。
郑挺颖坦言,缺乏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竞争优势,再加上违反商品的价格和价值规律,会让新能源车企陷入利润微薄、研发投入乏力的恶性循环,进而伤害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国内市场环境的稳定。
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研发和重大创新投入是一种长期和大额的沉淀成本。“全产业链金融服务可视为破解‘内卷式’竞争的‘手术刀’。”谈及完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金融服务对遏制“内卷式”竞争的作用,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供给与绿色消费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周政训如是说。
在提高核心竞争力方面,全产业链金融服务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绿色产业集群的形成,推动各地政府从整体的产业链视角进行发展规划,综合利用上下游企业优势、本地资源禀赋和园区核心企业的竞争力优势,形成差异化的发展态势。
在突破融资难方面,可针对产业链中的重大创新和研发环节进行精准融资,也可以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为整体,进行信用共享,构建开放式生态平台。通过整体金融征信风险评估,打破上下游单一车企的信用“孤岛”。
在强化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韧性方面,全产业链金融服务依赖于科技金融手段和绿色金融内涵,可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进行深度协同融合,依托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信息闭环,形成专属的智能化风险控制体系。
“当前,金融机构在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的投资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周政训告诉记者,以绿色供应链金融的渗透率来看,重点车企从2020年的12%提升至2023年的37%,账期周转效率提高2.1倍。
在电池研发等方面,宁德时代公司建立了技术攻关专项基金,通过“绿色债券+知识产权质押”组合融资了15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6.2%。中国建设银行运用AI模型动态评估车企“三电”系统专利价值,相关车企授信额度提升40%。
建立多层次全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
需多方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