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1日,第23个世界睡眠日以“睡眠健康,优先之选”的主题敲响警钟。记者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了解到的真实病例,揭示了现代人最易忽视的睡眠危机。
案例一:失眠的错觉
45岁白领张先生坚信自己每天只睡2小时,智能手表却显示他睡了6.5小时。这种“自我感觉不睡”与“实际在睡”的矛盾,在排除器质性病变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睡眠中心主任潘集阳为张先生安排了睡眠监测——多导睡眠监测(PSG)。当电极贴片记录下脑电波、眼动轨迹和肌肉张力的完整图谱时,真相终于浮出水面:张先生的睡眠结构完全符合正常标准,深度睡眠比例甚至优于同龄人。“从专业睡眠监测发现,张先生就是‘主观性失眠’——大脑错误放大了失眠感受。”潘集阳表示,这就像戴了放大镜看睡眠,越想睡越焦虑,越焦虑越觉得睡不着。
因此,潘集阳为张先生制定了数字化认知行为治疗(CBT-I)方案。通过睡眠限制疗法打破“赖床补偿”的恶性循环,用认知重构技术修正“必须睡够8小时”的执念,配合放松训练重置睡眠前的身心状态。六周后,当张先生再次查看睡眠报告时,那些曾经让他焦虑的数字,终于与真实的睡眠体验达成了和解,他学会了与睡眠自然相处。
案例二:打鼾是无声杀手
52岁企业家徐先生的鼾声暗藏杀机:每小时呼吸暂停45次,最长达47秒,相当于整夜被“掐脖子”。210斤的体重将BMI推向37.2的危峰,腰围126厘米如同套着救生圈,高血压、高血脂、重度脂肪肝在体检报告上亮起刺目红灯。此外,他因白天嗜睡已酿成多起车祸。
“晚上呼吸暂停这么频繁,可不是简单的打呼噜,而是全身器官的慢性窒息。”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减重专家杨景哥看着徐先生的睡眠监测报告直摇头。数据显示,患者最长呼吸暂停达47秒,血氧饱和度坠入55%的死亡谷,这相当于整夜都在进行“低氧血症马拉松”。
面对这个复杂病例,杨景哥启动了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睡眠医学中心用双水平呼吸机为徐先生的呼吸功能给予支持,同时呼吸科制定肺功能锻炼方案。麻醉科构建围术期守护屏障,心内科则精准调控血压血脂。当各项指标合格后,减重手术成为破局的关键点。
三个月后,这场治疗给徐先生带来了巨大改变:体重减掉65斤,腰围缩减28厘米,呼吸暂停指数从每小时45次断崖式下降至13次。更神奇的是,随着脂肪代谢的改善,高血压和高血脂竟不治而愈。“现在开车时眼皮不再打架,夜里也不会突然惊醒。”徐先生抚摸着恢复平坦的腹部,仿佛触摸到重生的自己。
超3亿人存在睡眠问题
在世界睡眠日,专家紧急提醒,我国超过3亿人存在睡眠问题,但像打鼾这样的“隐形杀手”,七成患者不自知。智能手表监测≠专业诊断,过度关注数据可能加重焦虑;BMI超28的胖友要警惕,四成肥胖者会患睡眠呼吸暂停。长期失眠别乱吃安眠药,认知行为治疗更治本。
潘集阳教授强调:“睡眠不是考试,没有标准答案。当出现持续失眠、严重打鼾、白天嗜睡等情况,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排查,别让夜夜煎熬偷走健康。”
文| 记者 张华 通讯员 张小涛 张灿城
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