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项久雨 汪青: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叙事

作者:项久雨 汪青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微信公众号

原文刊载于《思想教育研究》2024年第8期


图片


民族叙事言说的是“历史声音”,回应的是“时代命题”。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发展,书写了一部追求民族独立、民族团结、民族富强、民族复兴的中华民族叙事史。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作为深度嵌入历史的中国式现代化,表征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正是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征程上,民族复兴作为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主题愈发突出,现代化作为表征国家发展建设线索的历史符号在民族叙事中得到深刻彰显。党的二十大报告庄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致力于民族复兴的实践探索,全面、真实、立体地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脉络。从现代化变迁与民族复兴的历史出发,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叙事以内在的条件要素和层次结构描绘实然图谱,以自身的鲜明特质和显著优势建构应然图谱,以指引未来的理论定向与实践指向铸就使然图谱,进而在三幅图谱的勾勒中绘制出各民族共同谱写的文明叙事史。


一、中国式现代化民族叙事的实然图谱


实然图谱剖析了中国式现代化民族叙事的内在要素和层次结构,展现出现代化民族叙事的现实样态。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由多元民族聚合而成的民族共同体,其所推进的现代化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民族逻辑。要弄清楚这一点,必须对由民族叙事诸要素所构成的实然图谱进行深入探究。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民族叙事的主体力量


习近平指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区别于一般的个体叙事者,党以领导集体的叙事者形象指导现代化实践全过程。在唯物史观视域中,民族叙事的阶级性构成了现代化实践的主体性。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现代化事业的阶级代表与主体力量,团结带领中华民族积极投身于现代化的伟大实践。这既体现了崇高的政治品质与政治追求,又蕴含了“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和前进方向。历史上,资本主义对于现代化的探索,曾为推动人类现代化事业作出重要贡献,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化必须走资本主义道路。建立在资本主义制度上的民族国家,极易引发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其本身蕴含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方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由此可见,党领导下的现代化建设更加能够发挥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人类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有效推进的根本保障,党的领导为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凝聚共识、聚合人心。有学者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破解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面临的各种悖论中成长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一心一意谋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领导优势,确保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党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制定了阶段目标,提出了“两步走”战略,并在此指导下带领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擘画出现代化事业的宏伟蓝图,汇聚起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凝聚起中华民族改造世界的实践伟力,为有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保证。


(二)发展事实是中国式现代化民族叙事的话语根基


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从历史维度审视,话语叙事的有效性来自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一发展事实。经济基础以及由此而建构的上层建筑,形塑着现代化民族叙事的发展脉络,指引着中华民族创造美好生活的新时代实践。


社会生产力水平“质”的飞跃,为物质生产现代化供给强劲势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为中华民族推进物质生产的现代化奠定扎实基础。就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而言,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超级计算机、量子通讯、重型燃气轮机、手机射频器件等“卡脖子”项目相继取得重大突破,为我国核心技术的掌控与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就社会层面而言,脱贫攻坚战役全面胜利和小康社会全面建成,为全体人民释放自身潜能、激发创新活力保驾护航。就国家层面而言,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总量由2012年的52万亿元上升到2023年的126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38354元上升到89358元。生产力水平得到新解放,国家经济实力跃升新台阶,为中华民族现代化建设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


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赋能系统保障。党在领导中华民族开展国家建设进程中,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激活了社会生产的活力与效能;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赋予了现代化社会以公平与效率;坚持民主集中制,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完善了现代化建设的民主制度、领导制度;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发挥了我国社会治理新优势,为国家现代化治理提供了稳定运行的制度保障,等等。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分配制度、法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体系的确立、发展与完善,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迈进现代化提供了制度维度的遵循。


(三)中华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民族叙事的历史底蕴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应“以文明为单位而不是以国家为单位来观看历史……因为国家会在文明之中出现又消失”。从中华文明的视角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质上是文明的复兴,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根本上是文明的历史延续。博大精深、赓续延绵的中华文明,不仅为中华民族奠定了生长延绵的民族基因,还为其注入了开拓进取的民族根脉,构成了现代化民族叙事鲜明的底色基调。


中华文明贯穿古今,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生长延绵的民族基因。历史上四大文明除中华文明以外都已衰亡,只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从未断裂。就中华文明的孕育生长看,我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相对自成一体的国家状态,为文明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能,又由于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领先地位,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促进了中华文明的融合发展。就中华文明的民族信念看,中华民族高度团结统一,铸就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为文明的团结凝聚提供了基因传承。因此,中华文明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保持自身独立性而始终不灭,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致力于现代化的接续奋斗奠定了生长延绵的民族基因。


中华文明敢于拼搏、善于创新,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开拓进取的民族根脉。就中华文明的内蕴特质看,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碰撞中极易迸发出新的火花,实现对其他文明的吸收与借鉴。《礼记·大学》中便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论断,表明了中华民族自身不断“推陈出新”的文明价值观。同时,中华民族持续为争取自身的美好生活而创造拼搏,从古代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到现代社会的高铁、网购、二维码支付、共享单车等,无不表明中华民族持续创新、不断创造的自然禀赋,展现了推动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进取精神。因此,中华文明能够在时空转换中始终保持鲜活生命力,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开拓进取的民族根脉。


(四)民族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民族叙事的叙述主题


习近平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叙事在现代化变迁的历史展演中始终具有其内在的不可磨灭的部分,这一部分便构成了叙事主题。只有明确民族叙事的主题,才能深刻领会各发展阶段与叙事全过程所呈现的内容特质和价值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始终围绕民族复兴的历史主题展开。


回顾过去,中华民族曾在历史上创造出璀璨熠熠、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是在近代却落后于世界历史潮流。英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认为,中古时期的中华文明显然比其他文明更加先进与优越。一方面,古代中国曾空前强大,茶叶、瓷器、丝绸畅销全球,农耕技术、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稳定的制度体系、强大的军事能力、具有强烈感召力的儒释道文化,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多重面向。另一方面,进入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被侵略、被压迫的屈辱历史,中华文明日渐衰微,走向了“万马齐喑”的困顿局面。对此汤因比总结认为,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交织交融促进了文明的生长繁荣,三者的对立冲突则会导致文明的分化瓦解,从而走向衰亡与败落的境地。


放眼未来,中华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坚定历史自信与道路自信,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为实现民族复兴不懈奋斗。从主体维度来看,中国共产党是民族复兴的领导主体,中华民族是民族复兴的实践主体,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致力于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从时间维度来看,中华民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断调整自身的战略目标,但却始终围绕民族复兴的历史主题,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有机统一。从空间维度来看,中华民族生活于祖国的大地上,民族复兴的实践发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空间范围内,具有发展的和平性与空间的正义性。从实践维度来看,我国取得了脱贫攻坚战役的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都得到极大提升,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中国式现代化民族叙事的应然图谱


应然图谱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民族叙事的理应状态,这种状态以其自身的鲜明特质和显著优势而彰显。从辩证比较之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厚植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理应在对西方现代化的批判中凸显我国现代化的理论特质与实践指向,进而绘制出现代化民族叙事的应然图谱。


(一)破除“普世价值论”:聚焦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族价值观内核


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与时代演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坚持人民至上、坚守人民立场、践行人民导向的民族价值观内核。与之相对,“普世价值论”则是应西方资产阶级需要所产生、为西方和平演变战略所任用、以“理性、平等、公正、博爱”等表现形式所构筑的符合西方利益的价值观坐标。对此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指出,普世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有助于为他国模仿西方体制进行价值辩护。事实上,“普世价值论”是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政治圈套和话语陷阱,其中有关人的自由、民主、人权等概念、论断,极具隐蔽性、迷惑性与欺骗性,并在哲学上陷入了绝对化的思维方式。


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族价值观内核,则超越了资本主义价值观逻辑,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民族叙事的人民中心逻辑,其对人的维护是真实且有效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将这一价值观贯穿到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形成了渗透于民族叙事各个系统领域的现实力量。其一,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价值观旨归。人民群众的幸福得失是检验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用现代化事业所创造的成果来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其二,以人民为中心凝聚起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价值观共识。以人民为中心为我国各项事业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提供了准绳,凝聚起推动民族复兴的价值观共识。其三,以人民为中心供给了中国式现代化民族价值观的实现方式。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以人民为中心凸显了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指引着中华民族投身于现代化事业的伟大实践。


(二)高扬“中国特色论”:践行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叙事,叙述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践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论”是在“民族圆梦”“民族复兴”的指引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并摆脱西方模式的“照搬照抄”,将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总结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进而形成具有独特属性与价值魅力的自我主张,迈向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些论述分别阐明了中华民族推进现代化历程中人口规模上的中国特色、价值目标上的中国特色、实践方式上的中国特色、自然关系上的中国特色和发展属性上的中国特色。其一,我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叙事就是由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文明叙事,践行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特色。其二,我国坚持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并非以资本为中心,导致两极分化,而是以人民为中心,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践行社会发展兼顾中华民族全体人民的中国特色。其三,我国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确保社会发展建设不偏离正确方向,践行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中国特色。其四,我国摒弃以“先发展、后治理”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的老路,而是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践行生态美丽的中国特色。其五,我国区别于西方国家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充满血腥暴力的扩张方式,而是采用和平发展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践行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中国特色。


(三)超越“历史终结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民族复兴图景


中华民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与之相对,美籍学者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中指出:“民主理想仍具有巨大无比的力量”,“我们不应怀疑某种社会形态就挺立在历史的终结处”。“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是人类意识形态与统治形式的终点,现代化的历史发展将终结于“自由民主制度”。福山将“追求精神承认”作为一切事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悬设了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违背了历史发展一般规律,实质上是一种抽象的人性史观。


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对文明形态的历史超越,契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本质、演变规律和历史趋势,绘就出中华民族的复兴图景。其一,不同于西方的文明形态,具有中国特色。西方国家所创造的文明往往以资本为中心,社会财富总量巨大却贫富差距明显,多民族融合却种族歧视严重,三权分立却政治丑闻频发,媒体标榜自由却公众信任度低。人类文明新形态则实现了对西方文明形态的赶超,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守人民的主体性、社会的公正性、民族的平等性和发展的引领性,展现出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现代文明中国形态。其二,不同于过去的文明形态,符合时代潮流。博大精深、赓续连绵的中华文明附载深厚的历史底蕴,曾为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然而进入近代却遭受外来文明的强烈冲击。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激活了蒙尘的中华文明,促使其再次迸发出影响世界的精神伟力,展现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华文明当代形态、世界文明崭新形态。


三、中国式现代化民族叙事的使然图谱


使然图谱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作用下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合力,使之成为符合历史规律和未来走向的必然样态。在现代化变迁与民族叙事演变的进程中,中华民族作为话语叙事言说者与实践者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我国发展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根基得到不断加强,必将推动建构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民族叙事的使然图谱。


(一)历史、现在与未来的统一:发展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民族实践叙事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与此同时,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尺度下进行,发展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亦蕴含时间刻度。基于此,必须在历史、现在与未来的统一中发展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民族实践叙事。


发展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民族实践叙事,必须夯实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根基。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大力推进社会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共同跃升,促使二者协调发展,实现同频共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就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而言,物质生产供给现代化的基础保障,精神生产创造现代化的意志力量。如果失去物质条件的基础支撑,精神生产则会变为空中楼阁,只剩下标语口号;如果失去精神生产的价值引领,物质生产则会陷入停顿,止步不前。由此可见,民族实践叙事的有效展开,必须坚持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协调发展,如此才能形成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合力”。


发展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民族实践叙事,必须坚持历史、现在与未来的有机统一。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必然伴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也蕴含时间刻度。一方面,发展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民族实践叙事,必须正视中华民族的过去,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过往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站在历史的高度进行宏观整体把握。另一方面,发展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民族实践叙事,还须加强对中华民族的现在与未来进行指引。当前我国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民族复兴全局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依旧很多。因此,必须基于历史变化、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矛盾转化,以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推动总结过去、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民族实践叙事建构。


(二)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铸牢制度形式与治理体系的民族制度叙事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在社会制度刚产生时,“共和国的首脑们就缔造了共和国的制度,而后来则是共和国的制度造成了共和国的首脑”。事实上,制度形式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共同遵守的规定与准则的总称,是规范个体行动的一种社会结构方式;治理体系则是指政府的行为方式以及通过某些途径调节政府行为的机制体系。基于此,必须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中铸牢制度形式与治理体系的民族制度叙事。


铸牢制度形式与治理体系的民族制度叙事,必须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根基。制度的合理制定与有效运行,不仅能够直接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范式,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形塑中华民族整体价值观念,指明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如果缺失制度的规章引领,治理则必然“毫无章法”,陷入混乱;如果缺失治理的有效执行,制度便“毫无作为”,形同虚设。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和政府的改革、发展、建设,必须注重制度形式与治理体系有效结合,促使“法制”与“人治”协同展开,进而推动形成制度为现代化治理提供准则依托、治理赋予现代化制度更高成效的良性互动格局。


铸牢制度形式与治理体系的民族制度叙事,必须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就合规律性而言,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推进各项制度改革、体系建设,遵循党的执政规律;必须坚守社会主义方向,在把牢方向的同时推进各项制度与体系的改革发展完善,遵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我国所创造的制度文明,丰富了世界的制度形式与治理体系,为其他国家发展提供有益借鉴,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就合目的性而言,我国制度形式与治理体系的建设,融入了中国语境下对现代化道路的主题思考,深刻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切实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由是观之,我国制度形式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在规律尺度与价值尺度的双重作用下展开的,坚持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


(三)宏大与微观的统一:厚植美好生活与美好社会的民族标志叙事


匈牙利思想家赫勒认为,“社会变革无法仅仅在宏观尺度上得以实现”,必须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微观结构中去。基于此,必须以“美好生活”为标志从微观结构上引领中华民族的日常实践,以“美好社会”为标志从宏观尺度上把握社会前进的发展方向,进而在宏大与微观的统一中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标志叙事。


厚植美好生活与美好社会的民族标志叙事,必须从美好生活的微观叙事出发,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基础。有学者指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显著标志便在于人之生活的基本境遇”。美好生活的微观叙事,侧重从民族个体维度对生活体验构筑事实表达,主要关涉现代化进程中个体的主观感受与生活状态。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从微观维度出发,坚持以“美好生活”为标志,将现代化的发展成果供给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美好生活需要。事实上,这不仅是提升中华民族每个个体权益的必由之路,而且构成了社会阶段性发展的主要任务。由此可见,以美好生活建构现代化标志叙事,有益于提升中华民族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微观基础。


厚植美好生活与美好社会的民族标志叙事,必须与美好社会的宏大叙事相结合,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样貌。美好社会的宏大叙事,侧重从整体维度对社会发展与历史变迁进行宏观描述,主要关涉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有机体的存在样态与整体面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果,社会发展得以站在更高的历史阶位。美好社会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图景与小康社会相连接,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描绘了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指明了我国社会的后续发展目标。因此,必须从宏观维度出发,构筑以“美好社会”为标志的民族叙事,推动构建物质更加富饶、政治更加民主、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美丽的社会文明。


(四)中国立场与世界情怀的统一:谱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民族世界叙事


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推进现代化发展的同时,“就开始展现出它的世界历史意义了”。民族世界叙事超越了“汉族——少数民族”框架下的族别叙事,在空间范畴上指向了整个人类世界。基于此,必须对国家、民族、人民、世界及其关系进行辩证思考,在中国立场与世界情怀的统一中谱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民族世界叙事新篇章。


谱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民族世界叙事,必须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美好世界的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现,就是要推动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中华民族在与世界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中,坚持以人类共同利益为交汇点,凝聚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始终强调和平与发展,反对干涉他国内政与挑拨战争;始终强调公平与正义,反对强权政治与霸权主义;始终强调民主与自由,反对零和博弈与冷战思维。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政治局势紧张的当下,对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坚守,无疑铸牢了世界民族交往合作的价值基石,进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回应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全球态势。


谱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民族世界叙事,必须坚持中国立场与世界情怀的有机统一。一方面,在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国际综合竞争力极大增强的同时,依然面临着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国际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不时抬头的挑战威胁。因此,推动建构现代化的民族世界叙事,必须坚持中国立场,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把握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在与其他民族、国家的交流合作中,我国坚持以坦诚相待的态度,谋求世界民族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坚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美好世界的建构,进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篇章。


一言以蔽之,从中国式现代化民族叙事实然图谱的实际描绘,到应然图谱的理性提炼,再到使然图谱的未来指引,真实地呈现出中华民族追求独立解放、团结奋进、振兴富强、圆梦复兴的历史演变进程。基于此,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实践叙事、民族制度叙事、民族标志叙事与民族世界叙事四重维度出发,破除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价值迷思,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叙事。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释从略,完整版请参考原文

编辑:拾 壹
校审:初 言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3328只股票诊断结果已更新,输入代码,查看你的股票
广告老卢说财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