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脑机接口技术迎来政策与技术双重突破。国家医保局发布《神经系统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首次为侵入式和非侵入式脑机接口设立独立收费项目,为技术商业化铺平道路。与此同时,全球企业在侵入式与非侵入式领域持续突破,医疗与消费级应用场景加速拓宽。
政策支持与侵入式技术临床转化提速
国家医保局明确将脑机接口纳入医疗服务价格体系,针对非侵入式设备设立“适配费”,侵入式设备则新增“置入费”和“取出费”项目。这一政策不仅为技术成熟后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收费依据,也释放了国家对脑机接口产业化的支持信号。
侵入式技术领域进展显著。Neuralink在2025年完成第三例患者脑机设备植入,并计划年内新增20至30例临床试验。其下一代产品“盲视”于2024年9月获FDA突破性医疗器械认证,加速了研发和审批进程。国内方面,阶梯医疗在2025年2月完成3.5亿元B轮融资,创下中国侵入式脑机接口行业单笔融资纪录。该公司计划于年内启动国内首个长期埋植临床试验,并建设医疗级MEMS生产基地,为2026年大规模临床及产品上市奠定基础。
非侵入式应用多元化与生物计算新方向
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在医疗与消费领域双线突破。美生医疗的腕式低频治疗仪进入上海市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通道,预计1-3年内可获注册证。天津大学与清华大学联合团队开发的忆阻器神经形态系统,实现了人脑对无人机的四自由度操控,为无创脑控设备提供了新思路。消费级产品方面,Meta的Orion眼镜结合肌电手环和眼动追踪技术,开创了虚拟交互新模式,其消费者版预计2030年上市,价格降至1500美元。
生物计算领域的前沿探索同样引人注目。澳大利亚CorticalLabs推出的商用生物计算机CL1,基于人类干细胞培养的神经元构建,计划2025年底上市。该产品支持远程访问的“Wetware-as-a-Service”(WaaS)模式,为生物计算的应用开发提供了基础设施。
随着政策红利释放和技术成熟,脑机接口正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侵入式技术的临床转化和非侵入式产品的多元化落地,将进一步推动医疗康复、人机交互等领域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