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996”成为默认工作模式,当“休假羞耻”成为职场心病,劳动者的休息权正遭遇现实困境。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以“严格落实带薪年休假”“弹性错峰休假”“探索中小学春秋假”等制度创新,为破解休假难提供了系统性方案。
休假难的症结,在于制度执行的“中梗阻”与利益博弈的“拉锯战”。我国虽已建立涵盖双休日、法定假日、带薪年休假的完整休假体系,但在执行层面却是部分企业利用工时制度漏洞推行“弹性加班”,以“自愿加班”规避监管,甚至将休假与绩效考核挂钩;劳动者则在职场竞争压力下形成“休假羞耻”的认知偏差,陷入“不敢休、不能休”的困境。这种恶性循环不仅可能透支劳动者的身心健康,更抑制了文旅消费、亲子经济等内需市场的释放空间。
破解困局需要“制度刚性”与“弹性设计”双轮驱动。一方面,通过劳动监察、信用评价、工会监督等组合拳,对违规企业实施联合惩戒,将休假落实与企业信用、管理者考核挂钩,构建“不敢违”的刚性约束;另一方面,创新休假模式,鼓励“年假+小长假”连休,探索中小学春秋假与家长假期协同,破解“假期错配”难题。这种刚柔并济的制度设计,既守住法律底线,又释放市场活力,为“能休假、休好假”提供了制度保障。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重塑劳动价值的认知体系。当“加班文化”成企业竞争力的错误标尺,当休息权沦为可随意剥夺的“福利赠品”,劳动关系的平衡机制必然失衡。《方案》明确“保障休息休假权益是提振消费的重要支撑”,揭示了劳动者的“时间自由”既是人力资本再生的必要条件,更是扩大内需市场的核心驱动力。从文旅产业的“错峰红利”到银发经济的服务升级,从夜间经济的场景拓展到亲子消费的品质跃迁,休假制度的深度落实正在重构消费市场的时空版图。
打通休假权的“最后一公里”,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的协同发力。政府部门要当好制度执行的“守门员”,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让“隐性加班”“虚假调休”无处遁形;企业要算好“长远账”,认识到保障休息权与提升生产效率的正相关关系;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告别“休假羞耻”,让法定假期成为自我赋能的“加油站”。当休假从“奢侈品”回归为“必需品”,当工作与生活的边界得到制度性守护,劳动者方能在张弛有度的节奏中实现更有尊严的发展,而内需市场的繁荣也将获得可持续的动能支撑。
从“有没有假”到“敢不敢休”,从“被动调休”到“主动规划”,休假自由的实现程度,丈量着社会文明的进阶尺度。当劳动者能从容安排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当家长能陪伴孩子参与春秋研学实践,这样的社会图景,正是高质量发展最温暖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