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290

评论

101

226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李嘉诚怎么走到这步田地了?

AI划重点 · 全文约1321字,阅读需4分钟

1.李嘉诚近年来因捐款和投资行为引发争议,被指责过于商业化和唯利是图。

2.然而,李嘉诚曾在1978年积极寻求与内地合作,捐款支持教育和医疗事业。

3.他的基金会至今已超过300亿港元,80%捐款在内地和香港,如汕头大学。

4.事实上,李嘉诚的捐款和公益慈善贡献远超李兆基,但现今社会对他的评价却不如后者。

5.人们对李嘉诚的争议和失望,反映了社会对企业家道德观的期待和变化。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这几天,闲下来时,心情是比较沉重的。


因为一个人,李嘉诚,但好像,又不只是因为他,也有点因为所谓的不是企业家的商人。


或许是太爱企业家了,我们这儿的互联网上,不是企业家(或者说此时此刻不认你是企业家)的商人,一言难尽啊。


我原本不同意非要对商人搞三六九等,有的人只是商人,有的人才是企业家,而且,今天他是商人,明天他是企业家,今天他是企业家,明天他就是商人。


也更加不同意,商人就不过一商人,甚至商人就可以随便批,随便骂,就可以在座的除了谁谁谁,都是渣渣。


现在,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不同时代自然需要不同企业家,至少这些年,李嘉诚他就是个商人,他就是个……


但也一样心情沉重,感到可惜,还有有点悲凉。


说句大言不惭的话,李嘉诚曾是心中的偶像,甚至是神一样的存在啊。


套用网友话,他这么浓眉大眼的,怎么也……


97岁了,走到这步田地,一生的奋斗啊,他自己也曾说过,一切毫不容易,怎么就到这步田地了。美国人骂他,中国人也……


为他感到可惜,也有些悲凉。


也为自己难过,彻底偶错了人啊,智商情商双伤啊。


可曾经,他也是企业家啊,至少为成为企业家真诚地努力过啊。


1978年,第一次到北京,有关方面问他要见的人,要去的地方,他开的名单,不是可以批地的官员,也不是可以拿贷款的行长,那时,也没有地可以批,没有贷款可拿。


他想去北大,想见北大领导,想了解下教育,看看自己可以为教育做些什么事情,因为他认定,中国要发展起来,一定要搞好教育。


他去了,他见到了,当时的北大校长,书记,带着北大20来位领导,见了他一人。


回去之后,他成立了自己的基金会,定下目标,钱主要捐给内地,内地主要捐教育和医疗。


然后,首期捐款3个亿,全球唯一一所由私人基金会——李嘉诚基金会持续资助的公立大学——汕头大学,1981年开建了,1983年开学了。


那时,3个亿,搁现在,那得多少钱啊,那时,内地依然没有房地产,也没有什么生意啊,可以说是无利可图。


这么大一笔钱,就算做生意,他的一些香港朋友,都是犹豫的。


但他,就这么捐了。


那时,他也还不是香港首富。


这也更显难能可贵了,他是会用钱生钱的人,如果用这笔钱做投资,当时可以在很多大城市卖下一条半条街了。


那时候,他也是被鼓励,被表扬的,总设计师就亲自见了他两次。


第一次,上来就感谢他对教育的支持,说很值得赞赏,教育是一个薄弱环节,很需要支持。


“你对国家提供的帮助是扎扎实实的,感谢你对国家的贡献。”


汕头大学之后,李嘉诚的支持教育,医疗,依然没有停下来。


98年,他的基金会支持教育部启动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作为中国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的重要组成,帮助高等院校的高层次人才引入和建设。


到2017年3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的规模已经超过3000人,其中很多都是知名专家教授。


还有,长江商学院。


还有很多其他,这种捐,那种捐。至今,单单是他的基金会,就已经超过300亿港元,其中80%在内地和香港。


生意做到全世界,捐款集中在内地,这也是他定下的规矩(至少曾经是)。


即便当年被批不让跑了,一场大病中,交代的后事之一,也包括,无论怎样,李嘉诚基金会的捐款要80%都在内地和香港。


这几天,很多人在怀念,颂扬另一位香港地产大王李兆基,称颂他为内地的捐款,公益慈善贡献。


事实上,李嘉诚只一个汕头大学,就累计捐款120来亿了,比李兆基的全部还多得多。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曾经在自己还没那么发达,还那么需要用钱的时期,都那么大把出钱,努力为国家奉献,服务的人,甚至自认为,“作为一个人丶一个企业家,我尽了一切所能服务社会”的人。


怎么今天都首富多少年了,就能为了钱这样,就能唯利是图了,真是有钱让人变坏,还是老糊涂了?怎么就走到这步田地了。


这是他的可惜,可悲,但这只是他的可惜吗?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