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20

评论

49

231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6岁来月经,9岁身高定格1.5米!娃被“催熟”背后真凶找到了

图片

近期,一则关于长沙6岁女孩来月经新闻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据潇湘晨报报道,家住长沙望城的陈女士怎么也想不到,年仅6岁的女儿晗晗(化名)竟来了月经。最近,陈女士将孩子带到湖南省儿童医院肝病内分泌科就诊,经过医生体查发现,晗晗乳房已有发育变大迹象,B超报告显示“盆腔偏右侧囊性包块,左侧卵巢可见多个直径大于4mm的卵泡,双侧乳房可见腺体回声"。医生表示孩子是外周性性早熟,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图片

无独有偶,近日来自杭州的9岁女孩一年窜了10厘米,达到1米4左右,本以为是"喜事",但是近期一次儿童体检时,却发现她的骨龄已经超前2年,达到了11周岁的水平,这也意味着未来女孩身高的生长空间被压缩了。根据骨龄检查结果,她未来的预测身高只有 150 厘米。据报道,由于饮食过度营养、高脂高糖、缺乏运动等原因,因为性早熟而长得太快太早的儿童有所增加。

图片

在当代社会,儿童性早熟问题愈发严峻,已成为众多家长极度担忧的核心问题。诸如 “6 岁来月经,9 岁身高定格在 1.5 米” 这般令人痛心疾首的案例并非孤例,越来越多的孩子正饱受性早熟的困扰。那么,如何判断孩子有没有性早熟?导致性早熟的原因有哪些?

揪出性早熟苗头

性早熟传统上定义为女孩在8岁之前、男孩在9岁之前出现第二性征。性早熟分为中枢性和外周性两种类型,前者涉及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A)提前激活,后者则由疾病或药物等因素引起。

中枢性性早熟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2)指出:

(1)性征提前出现,即女童7.5岁前出现乳房发育或10.0岁前出现月经初潮,男童9.0岁前出现睾丸增大;

(2)性腺增大,即盆腔B超示女童子宫、卵巢容积增大且卵巢内可见多个直径≥4 mm的卵泡,男童睾丸容积≥4 ml;

(3)血清促性腺激素及性激素达青春期水平;

另外,无论男孩女孩,身高突增也是“性早熟”的一个明显信号。具体而言,多有骨龄提前,骨龄超过实际年龄≥1岁;有线性生长加速,年生长速率高于同龄健康儿童。

性早熟背后三大“隐匿杀手”

性早熟的发生原因复杂多样,深入剖析这一现象背后的成因,我们不难发现,“饮食因素”“电子产品接触” 以及 “环境隐患” 这三大因素,犹如隐匿的 “健康杀手”。

性早熟食物“黑名单”

对于正处在发育阶段的儿童来说,想要远离性早熟,更要注意避开饮食上的“雷区”。当下,生活条件日益优越,许多家长出于对孩子的深切关爱,总希望为孩子提供各种营养丰富的食物,却在不经意间埋下了健康隐患。像炸鸡、膨化食品这类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深受孩子们的喜爱。然而,若长期大量食用,极易致使孩子肥胖。

除了这些不健康的食品,部分家长热衷于给孩子食用人参乌鸡汤、海参小米粥、蜂王浆水、牛初乳等所谓的 “高级滋补品”。实际上,这些食物中常常含有各类激素成分,极有可能引发孩子体内激素水平的波动,从而刺激身体过早发育。此外,奶茶、甜点、冰激凌等高糖食品,虽口感诱人,却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间接推动性早熟的发生。

当然,饮食与性早熟的关联无需过度恐慌。关键在于要秉持 “避免过度进补和预防肥胖” 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安排孩子的饮食,确保营养均衡,多让孩子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粗粮等食物,严格控制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量。

警惕电子产品对儿童发育的“威胁”

除了饮食因素,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中华儿科杂志》指出:“每天使用电子设备超过 2 小时的儿童,性早熟风险增加 30%。” 这一数据并非危言耸听,其背后有着坚实的科学依据。电子屏幕通常亮度较高,会发射蓝光,而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不仅对睡眠有着极为关键的调节作用,还对 “下丘脑 - 垂体 - 性腺轴” 具有抑制功效。当孩子长时间观看电子产品时,就会导致褪黑素分泌减少,进而引发睡眠不足。在睡眠不足的状态下,性腺轴极有可能提前启动,从而增加性早熟的发病风险。此外,晚睡熬夜、开灯睡觉等不良习惯,同样会扰乱孩子的生物钟,影响褪黑素分泌,最终引发性早熟问题。

电子产品对孩子的 “催熟” 作用还体现在精神层面。网络世界错综复杂,充斥着大量成人内容和言情信息。儿童心智尚未成熟,缺乏辨别能力,过早接触此类信息,不仅容易滋生自卑心理,还可能刺激性腺轴启动。例如,部分儿童在观看了某些含有不当内容的视频或小说后,会不自觉地模仿其中的行为,这对他们的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均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家长们务必严格管控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子设备,挑选适合其年龄阶段的内容,避免孩子接触不良信息。同时,着力培养孩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为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看不见的塑料制品"威胁"

相较于饮食和电子产品,环境因素作为性早熟的 “隐形杀手”,更为隐蔽,也更易被忽视。北京协和医院的医生曾指出:“现代儿童正遭受多重环境因子的共同影响,这些隐形因素实际上远比单一食物带来的危害更大。” 塑料制品中含有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又称环境激素),便是其中的主要 “元凶” 之一。

央视曾曝光福建省对球类、球拍、跳绳等运动产品的检测结果,部分产品中的增塑剂超标竟达 200 倍。孩子们在日常玩耍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这些物品。若物品中的增塑剂超标,长期接触便会干扰孩子体内的内分泌系统,影响其生长发育。家长们在为孩子选购文具、玩具时,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正规品牌的产品,并仔细检查产品的标识是否齐全。尽量避免购买材质过于柔软、颜色过于鲜艳的产品,因为这类产品往往更容易含有过量的有害物质。同时,要教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使用文具或玩具后及时洗手,切勿啃咬这些物品,以减少环境激素进入人体的机会。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性早熟诊疗指南( 试行) 【卫办医政发( 195) 号】.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1年 04 月第 19 卷第 4 期 CJCH C APR. 2011, Vol 19, No. 4

2,熊英,程萌,徐克惠.中枢性性早熟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2)解读[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23, 39(6):422-424.

来源 | 梅斯医学综合整理

编辑 | rayms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