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考虑出售部分港口业务,潜在买家为中国内地国资财团,但2015年报价过高且无控制权。
2.2015年,和记黄埔仅出售港口40%股份,估值约为1500亿港元至1600亿港元,而此次贝莱德收购80%股份,估值约为1476亿港币。
3.由于国际形势和政治因素,目前和记港口出售交易面临众多反垄断审查,包括欧盟、美国、巴西等关键市场。
4.尽管如此,舆论普遍认为和记出售港口行为是在给特朗普政府递刀子,威胁到我国的国家安全。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我这里就单独说明一下。
实际上并不是我们不想买,贴个2015年的新闻。
2015年2月6日,有报道称:“香港南华早报消息,李嘉诚正在考虑和记黄埔旗下的部分港口业务,潜在买家可能是中国内地的一个国资财团。”
“南华早报援引消息人士的话表示,从2014年年中开始,和记黄埔已与四家大陆公司接洽,就出售和记港口逾40%股份一事展开磋商。这部分股份估值约为1500亿港元至1600亿港元。”
具体买家,当时新闻里也有报道出来过,具体看下图。
2015年这篇报道还提到,消息人士告诉南华早报,最新港口交易想要达成,还有不少障碍,买家认为李嘉诚要价“过高”,而且即便买下这些资产,也没有管理控制权。
当时和记还只出售和记港口40%的股份,花这么多钱买下这些资产,也没有管理控制权。
从这个报道来看,并不是我们不想买,而是和记要价太高,不给我们合理的价格,而且还不给控制权。
结果现在和记一口气就把港口80%股份,以合理的估值卖给了贝莱德。
因此,和记之所以卖,肯定也有特朗普政府在威逼利诱的因素在里面。
本来可卖可不卖,但被特朗普吓一吓,和记就给卖了。
大公报的报道说其“没有腰骨的跪低”,并不为过。
即使把这个报道贴出来,还是有人在帮和记说话称,2015年给的价格并不高,后面和记也陆陆续续卖出几个港口,还说这1500亿港元,差不多就是和记黄埔当时市值的40%,意思是2015年给的价格跟现在是同等水平。
然而,这类说法忽略了一个关键重点,2015年和记出售港口,是只出售40%,不给控制权。
正常来说,入股和收购,是完全两个价码,有没有控制权的价格是完全不一样的。
入股的价格通常会比较低,而收购通常是要高溢价,特别是港口这种关键基础设施,每年有稳定收益的现金奶牛,如果收购40%股份,跟收购80%股份,是完全两种不同的价格。
收购40%股份的价格,正常应该比收购80%股份价格低。
但事实上,和记2015年给我们的出价,对应的估值是远高于贝莱德这次出价。
我有数据为证。
对于和记过去这几年陆陆续续卖出一些港口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估值对比的方法,这样就可以避免港口数量差异带来的问题。
2015年那篇报道里,有给出2015年和记出价的一些数据。
英国德鲁里(Drewry)航运咨询公司的资深港口码头分析师尼尔·戴维森表示,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港口资产的市场价格一般是息税前利润(EBITDA)的10至12倍。而根据财报,此番(2015年)和黄就港口业务给出的报价是息税前利润的26-28倍。
息税前利润(EBITDA)几倍,是港口交易重要的一个交易指标。
港口交易的市场价格一般是EBITDA的10-12倍,意思是购买方买了这些港口后,大概10-12年可以回本。
而2015年,和记给出的报价是EBITDA的26-28倍,是市场正常价格的一倍以上。
那么这次和记给贝莱德的出价是多少呢?
我查了下,根据和记的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其大中华区以外的港口业务实现178亿港元营收,实现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62.5亿港元。
那么预计和记2024年全年大中华区以外的港口业务EBITDA利润能达到上百亿港元。
对应这次190亿美元,也就是1476亿港币的收购价,大概就是EBITDA十几倍。
我也有查到相关报道提到,这次和记出售港口给贝莱德,大约是EBITDA的11-13倍左右,高于同业平均9-10倍的估值。
因为这次贝莱德收购是80%股份,带有控制权,所以比行业高30%左右的溢价,属于合理价格收购。
香港《信报》的报道也说,按照目前的条款,相关资产的评估价格是13倍EBITDA。
那么问题来了,2015年,和记给我们的出价是26-28倍EBITDA,而且只卖40%股份,没有控制权。
这次和记卖给贝莱德是13倍EBITDA,而且是80%股份,还有控制权。
所以,2015年和记给我们的出价,说是漫天要价,完全不为过,是这次给贝莱德的出价的两倍以上。
正常情况下,只是入股40%,给的价格应该是低于带有控制权的80%股份。
结果和记倒好,入股40%给的价格对应估值,反倒远高于这次贝莱德。
虽然我查到的数据,这次和记给贝莱德的出价,就是13倍EBITDA。不过我看到也有人说是25倍,我也不知道他这个数据是怎么找的。
但我退一万步说,即使按照某些人说的,2015年给的价格,跟现在的价格是差不多估值水平,那也是不合理的。
因为2015年给我们的价格是没有控制权的,而这次给贝莱德是有控制权的。
如果说现在贝莱德收购80%股份,这个价格是合理,那么2015年给我们出的价格就是过高。
如果2015年给的价格是合理,那么现在贝莱德收购80%股份的价格就是过低。
这两个里,只能二选一。
因为有控制权的价格,应该比没有控制权的价格要高。
所以,2015年和记给的价格,是比市场正常价格高出两倍的价格,而且还没有控制权。
我们的钱又不是大风刮来的,不可能用过高的价格去收购,这等于是在给李某送钱。
那么有人还会说,2015年没买成,那现在买不行吗?
那还真不行。
首先,以当前国际形势,这并不是我们想买就能买。
昨天文章提到,要完成这项交易,还需要通过多达12个司法管辖区的反垄断审查。其中包括欧盟、美国、巴西等关键市场。
如果我们的国企去收购和记港口,那美国有可能批准吗?
显然不可能的。
现在的国际规则,这类大企业并购案,都是需要各国属地市场的反垄断审查批准。
说白了,即使和记想把港口卖给我们,也不可能完成这笔交易。
所以,和记出售港口这事情,我们没办法提前干涉,不可能提前去买,也不可能现在去买。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否决这笔交易。
不让这笔交易被特朗普政府利用,威胁到我国的国家安全。
还好和记出售港口这事情,也是需要经过我方批准的。
首先和记是香港上市企业,需要被港府监管。
而且,我们反垄断法第二条有明确规定:境外的垄断行为,对境内市场竞争产生排除、限制影响的,适用本法。
所以,这笔交易是大概率无法完成,现在港澳办这次转发这两篇文章,就是在舆论造势,做预期管理。
而且我敢说,现在嚷嚷着“国家怎么不买”的人,如果我们真买了,他们话术马上会变成抨击“国进民退”了。
他们只是为了攻击,为了黑而黑而已。
此外,李某是什么德行,过去这几年大家都看得很清楚。
不管是2015年之前对大陆资产大甩卖,还是2019年的发言,都已经暴露其屁股。
就这样的人,还一堆人帮他找“理由”,替他洗脱,在当前这种国际形势环境下,如同温室里的花朵。
特朗普政府3月24日马上就要对那个离谱的入港费进行听证会。
意思是,全世界海运运营商,只要船队里有中国制造的船只,甚至未来24个月如果有从中国船厂订购或预期交付的船只,占比达到或超过50%,单航次入港收费100万美元;25%-50%收费75万美元;0%-25%收费50万美元。
在特朗普如此无所不用其极,来对我们进行各种攻击之际,和记出售港口的行为,无疑只是在给特朗普递刀子而已。
帮李某洗脱,就好比敌人要拿尖刀刺我们,我们舆论还有一堆人帮敌人摆正尖刀刺入的方向,或者嚷嚷着要自己脖子伸得更长点,好让敌人刺得更要命一些。
敌人拿刀子准备捅他,他还在那扯“在商言商”,巴不得敌人捅深一些,这不是天真,就是坏,更多是他的屁股本来就站在敌人那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