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腔是流行于胶东半岛地区的民间戏曲形式,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胶东之花”,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十四节气则是华夏大地千百年的农耕智慧结晶,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密码,2016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当婉转悠扬的茂腔唱腔与博大精深的二十四节气邂逅,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临近春分时节,山东青岛胶州市市民文化中心剧场内丝竹悠扬,一曲改编自传统茂腔的《四时歌·节气谣》引来满堂喝彩。
“我们特别创作了系列剧目,将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活动、民俗风情融入茂腔唱段,《春分谣》《霜降叹》等通过戏曲化的叙事,让观众在视听享受中感受自然与人文的交织;重新编排的传统曲牌《光花开》《楼上楼》融入节气谚语和古诗,既保留了茂腔的婉转韵味,又赋予了时代内涵。”胶州市茂腔剧团团长陈誉伟介绍,两大非遗的深度融合在当地掀起了一场新的文化热潮。
“茂腔与二十四节气的融合,不仅是非遗保护的创新尝试,更是对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胶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孙展说,下一步,他们计划将“茂腔+二十四节气”模式推广至校园与社区,借助多维创新手段,使地方戏曲从文化记忆转化为当代生活方式,让节气文化获得“听得见”的载体,实现“双遗产”的共生共荣。
(文化中国行)
来源: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艳杰 通讯员 李柯
责编:邢妍妍
编辑:朱晓帆 孙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