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在贸易战上的算盘显然打歪了。在他执政期间,一度热衷于用加征关税的方法来逼迫中国,试图通过这种“施压”手段让美国制造业复苏,或者干脆让中国买更多的美国商品。然而,这次想故技重施,最终却“偷鸡不成蚀把米”。
美国对中国商品祭出了关税大棒,而中国也不甘示弱,对美国的液化天然气(LNG)加征了15%的关税。这一来一往的较量,并没有打得中国措手不及,反倒是让美国企业吃了不少苦头。3月18日,据彭博社报道,中国的LNG买家已经连续40天没有从美国进口LNG,美媒们曾经高喊的“对华脱钩”似乎开始变成现实,可这一切并没有让美方政客感到轻松,可以说,中国用40天的时间,让特朗普关税战美国必输无疑。
这场贸易风暴不仅显示了中美经济关系的复杂性,同时也直接影响了全球能源市场的格局。中国另辟蹊径,3月17日,与澳大利亚签署了一份长达15年的LNG供应协议,预计总量达到900万吨。这不仅是战略上的一次聪明选择,更是一种象征:告诉美国和全世界,中国并不缺乏合作的选项。
为什么要选择澳洲?这背后有深层次的理由。首先,澳大利亚的LNG价格比美国便宜20%。在全球化的今天,价格优势就是竞争力。其次,中澳两国之间最近在贸易和政治上的互动日渐升温,重新巩固了两国关系。澳洲看准了这个机会,而中国则用行动表明:市场足够大,那些坚持对抗政策的国家,风险自负。
说实话,特朗普和他的继任者拜登都低估了中国在全球能源版图上的灵活性。如今,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立体化的能源供应网络:俄罗斯的管道天然气、中亚的液化气、中东的现货气,无一不是强化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柱。而美国的LNG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15%降至5.4%,足以说明问题。
鲁比奥口中的“LNG作为贸易谈判筹码”的设想,现在看起来就像个笑话。摩根士丹利指出,美国失去了中国这个关键买家,将导致每年损失约15亿美元。而且,中国买家还在将本应运往中国的LNG转售给了欧洲,这不仅再次让美国失去市场,更为其能源商带来了新一轮困境。
再来看看美国国内,情况也不容乐观。拜登政府暂停了新的LNG出口项目的审批,让5000万吨/年的产能陷入了停滞。而中国市场的流失,就如同压垮美国能源产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加拿大液化天然气公司CEO安迪・卡利茨甚至直言:这样的反制将让美国能源业陷入长达十年的困境。
这场贸易博弈不仅仅属于中美,它的波及范围事实上已经蔓延至全球。欧洲从中渔利,吸纳了不少转售的美国LNG以缓解自身的能源危机;中东国家也加快了与中国的能源合作步伐,卡塔尔已然成为中国第三大LNG供应国。在这场多极化的能源竞赛中,美国若继续一意孤行,将被市场多元化的趋势所抛弃。
国际能源署预测,截至2030年,全球LNG贸易量将增长40%,而其中新增需求的35%将来自中国。中国以其稳中求进的策略,在博弈中构建出更为清晰的能源自主战略,不再受到单一来源的制约。这一切向世界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能源合作应当基于平等互利,而任何政治化的尝试都注定走不远。
中美之间的这场贸易战,对于中国而言,更多像是一块磨刀石,在不断磨砺中,中方的战略灵活性和市场韧性得到了全面体现。而对于美方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惨痛教训。如果特朗普的“美国利益至上”依然是华盛顿的政策基调,那么很快,他们就会发现,这样的策略在全球化时代注定行不通。美方若能及时悬崖勒马、停止将经济关系视作政治工具,也许全球贸易才能恢复应有的繁荣与平衡。否则,中方的反制工具箱中,还有许多美方料想不到的招数,正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