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4

10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做个不扫兴的人

前几天和朋友闲聊,说起已经初二的孩子,在三八妇女节那天兴冲冲地送给她一幅肖像画。那是孩子私下里偷偷照着她画了好几天才完成的,说是送给妈妈的节日礼物。
朋友说,画的是有几分像的,心里真的很感动。可是终究并没有压住另外一种情绪,终于找到孩子月考成绩下滑的原因了。结果是母女俩大吵了一架。女儿觉得妈妈没有珍惜自己的心意而扫兴委屈,妈妈责怪孩子不够专注学业而忧心焦虑。

一位心理学业界人士说:“不扫兴的家长,是孩子一生的幸运。”

生活里,有多少父母是这样矛盾纠结着的,既同情理解孩子,又忍不住说教扫兴。

图片

假期全家一起出游,正兴高采烈,家长来上一句,这回玩儿地高兴吧,回去写篇游记,好好写作业,下个假期还出来旅游;孩子考试成绩好了,父母一边开心一边即刻教导孩子要继续努力,争取再进步……家长们好像总是能精准地在气氛最热烈的时候泼凉水。

这种感觉其实并不陌生,很多人最后都成为了自己小时候讨厌的家长的模样。我们对于纯粹的欢乐好像本能地有一种不踏实的感觉,总想为它找个理由和归宿。

合理情绪疗法的创始人,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对于人与人的沟通提出了一条黄金规则:“以你希望别人待你的方式去待别人”。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出自《论语·颜渊》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同一个道理。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是一个人的修养,更是一种处世智慧。

图片

妻子忙忙碌碌地做一桌子饭菜,丈夫一边潦草地吃一边挑刺,不是菜咸了就是汤淡了。如果首先体贴地送上一句赞扬:“这么丰盛啊,老婆大人辛苦了。”妻子幸福还来不及何至于会失落难过。然后诚恳地共情:“做菜真不容易,淡了没味道,咸了有点齁,众口难调啊。”大家彼此会心一笑。

朋友拿着新买的专业相机,喜滋滋地分享自己拍的照片。你实诚地来一句:“现在手机拍的照片就很好了,买那么贵的专业相机多犯不上。”真真无趣得很。尊重欣赏地说一句:“真好!专业的就是不一样。”也不至于把话尬聊死,你可能还会收获一些摄影知识。

项目讨论,同事兴致勃勃地阐述自己的想法,你认真地列举种种困难:“行不通,算了吧。”真是透心凉。真诚地表达肯定:“这个方案有创意,咱们讨论一下具体实施办法。”大家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对项目推进百益无害。

图片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多次强调聆听的重要性:沟通的最大问题是,我们在聆听的时候总是想着回答,而不是全神贯注地理解。

只不过是说出真心话而已,怎么就产生让人扫兴这么糟糕的后果。实际情况是,无论别人在说什么,你都是揣着自己的答案在自说自话,急于表达自己观点。这不是交流沟通,其实是在单边霸道输出。

以包容之心多角度去看问题,可以体会到人生百态的乐趣,享受到生活不同的色彩和温度。努力做个不扫兴的人,不仅仅是对别人的宽容理解和尊重,更是一种打开视野让自己生活快乐的方式。



好心情每天照常营业



编辑:秋宁 樊樊
初审:程月
复审:冯忠宇
终审:张昊鹏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