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腹泻” 是指在旅行期间或旅行结束后短期内,每天出现 3 次及以上未成形粪便,或排便次数虽未达上述标准,但伴有发热、腹痛、恶心、呕吐、便血、黏液便等不适症状。通常是由于旅行者离开了熟悉的生活环境,在旅途中遭遇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发,这些因素涉及饮食、水源、作息改变以及接触到新环境中的病原体等。这也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水土不服”吧!
宝宝的消化系统稚嫩,肠道内有益菌群还未完全建立稳固,自身免疫功能也较弱。旅行带来的环境变化,如不同地区的水质、气温差异,以及饮食结构的突然改变,都极易干扰婴幼儿脆弱的肠道平衡,进而引发腹泻。例如到了一个新地方,饮用当地未经充分适应的水,可能就会出现频繁稀便的情况。
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胃肠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肠道的消化和吸收能力都大打折扣。而且老年人抵抗力较差,旅行中的劳累、作息不规律,再碰上不洁饮食,肠道受刺激后就容易出现功能紊乱,导致腹泻。比如长途跋涉后随便吃点路边摊食物,可能很快就会肠胃不适。
患有慢性疾病者:像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滋生,长期的高血糖还可能引发神经病变,影响肠道神经对蠕动、消化液分泌的调控,使得肠道功能失调;还有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肾脏排泄代谢废物能力受损,身体内环境紊乱,影响肠道正常代谢,这类人群在旅行途中稍不留意饮食卫生,比健康人更容易腹泻。
例如艾滋病患者、正在接受放化疗的癌症病人,以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的人,他们的免疫系统难以有效抵御外界病菌侵袭。旅行过程中,在公共场所接触各类人群、使用公共设施,感染肠道病原体的概率大幅增加,所以容易患上腹泻。
这类人群对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饮食习惯、卫生状况了解甚少。一些地方的食物烹饪方式、食材种类与家乡差异巨大,如习惯吃熟食的人到了以生鱼片、半熟肉类为主食的地区,肠胃一时难以适应;还有些地区卫生条件较差,水源未经严格净化处理,游客不小心摄入被污染的水或食物后,就容易引发腹泻。
多数情况下,旅行者腹泻是自限性疾病,经过适当调养,如充分休息、合理调整饮食结构、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同时可借助药物辅助(如蒙脱石散止泻、口服补液盐纠正电解质失衡等),一般 1 - 3 天内症状会逐渐缓解,不会危及生命。但倘若腹泻持续时间过长,超过 3 天病情仍未好转,还伴有高热(体温 38℃及以上)、严重脱水(皮肤干燥起皱、眼窝深陷、尿量极少)、剧烈腹痛、大便带脓血、精神萎靡甚至昏迷等表现,这可能意味着出现了严重的肠道感染性疾病(如痢疾、霍乱等)、电解质紊乱引发的心脑血管意外或休克,若不及时就医抢救,就会有生命危险。 因此,旅行者一旦出现严重腹泻迹象,务必及时就医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