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复旦大学发起的“澜湄青年天体科学研究中心”正式成立,首届“澜湄青年天体科学研究训练营”同时开营。
为何成立澜湄青年天体科学研究中心?接下来有何发展蓝图?解放日报记者采访了该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副校长马余刚院士。
【两个关键历史坐标的交汇】
中心诞生于两个关键历史坐标的交汇:其一,澜湄合作迈入以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发展的新阶段,太空合作成为六国共识;其二,去年9月复旦大学“复旦一号卫星(澜湄未来星)”的成功发射,为未来澜湄空间科学的合作打开了一种新模式。
“复旦一号卫星(澜湄未来星)”模型。黄海华 摄
据介绍,中心将构建“三位一体”的科研架构——基础研究跨学科纵深突破,融合核物理、天体物理与大气科学等多学科优势,通过交叉融合实现理论和实验创新;技术攻关全链条贯通,推动空间技术、实验技术与芯片技术等协同创新,形成技术研发闭环;区域网络多维构建,联合澜湄国家构建分布式科研节点,打造“数据共享-联合观测-人才共培”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
中心将开创科技外交新模式,以“澜湄青创赛”等成熟载体,专设天体科学赛道;创建跨国联合实验室,激发人才跨国交流合作;发展更广泛的数据共享和人才培训系统。
【力争产出国际一流成果】
通过未来三年的努力,中心的目标是建成澜湄区域极具影响力的空间科学协同创新平台,培育一支兼具国际视野与技术突破力的国际青年科研梯队以及合作网络,形成3-5项标志性科研成果,助力流域在太阳物理、核物理、天体物理、大气科学、芯片技术和国际关系及治理等领域的研究水平提升,为构建青年外交推动的“科技创新共同体”提供新的中国方案。
马余刚介绍,中心将聚焦三大核心任务,推动区域科技协同迈入新高度——
一是深化天地协同研究体系。依托“复旦一号卫星(澜湄未来星)”的持续观测能力,拓展太阳耀斑动力学、大气水汽输运模型等特色方向;通过电子束离子阱、百太瓦激光等装置模拟极端天体环境,突破核天体物理关键参数瓶颈,力争产出国际一流成果。
二是构建澜湄科技协作网络。依托已有空间资源发展联合观测和实验;依托“澜湄青创赛”每年支持六国青年学者开展卫星数据联合研究;打造AI赋能的“元宇宙教学平台”,结合各类交流活动让澜湄青年突破地域限制,共享前沿知识。
三是强化技术转化与民生服务。推动卫星数据在农业监测、灾害预警等领域的应用落地,联合澜湄国家开展气候模型研发;研发抗辐照芯片、空间探测器等空间技术衍生成果。
首届澜湄青年天体科学研究训练营将邀请天体物理和全球治理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专题讲座、主题参访等活动,为来自澜湄六国的近30名天体物理领域青年研究者提供交流平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亚洲司公使衔参赞赵承刚、复旦大学校长金力院士在中心成立仪式上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