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谷小琴
澧水源头的碧波映照着武陵山脉的苍翠,桑植县以 "跳出局限" 的战略视野,将生态基底、红色基因与产业创新熔铸成县域发展的新范式。这座深藏湘西北的山城,正以生态优先的发展逻辑、文化赋能的创新思维、全链协同的产业布局,在绿水青山间勾勒出一幅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
一、生态破题:唤醒绿水青山的经济密码
桑植的生态家底堪称惊艳:澧水源头水质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 Ⅰ类标准,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孕育着 77 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 47 种珍稀植物,全球首个以 "红色草原" 命名的南滩草原自然公园镶嵌其间。这些生态瑰宝不仅是地球的绿色基因库,更是桑植发展的核心动能。农夫山泉 15 亿元生产基地的落户,正是看中了这里的优质水源。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 25 亿元,税收 1.5 亿元,带动就业超千人,更通过 "水 + N" 模式衍生出工业旅游、养生养老等新业态。这种 "以绿养绿" 的发展路径,生动诠释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深刻内涵,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实打实的经济红利。
二、文化铸魂:激活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
作为贺龙元帅的故乡和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桑植将红色文化深度融入发展血脉。洪家关文旅景区的提质升级、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构建起 "红色当头,三色融合" 的旅游格局。"贺龙与体育" 专题展馆的开放、红色体育盛会的举办,让革命精神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更具创新意义的是,桑植将红色资源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阿巴砦景区通过 "点状用地" 改革激活闲置农宅,打造高端民宿集群,既保护了传统村落风貌,又让村民通过就业和分红实现增收。这种 "红色 + 旅游 + 富民" 的模式,不仅传承了红色基因,更开创了文化赋能经济的新路径。
三、产业重构:构建全链协同的发展格局
桑植的产业发展呈现出多点开花、协同共进的态势。在农业领域,"桑植白茶" 借助科技研发和茶旅融合,与农夫山泉合作开发茶饮产品,形成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带动 9.45 万人增收。粽叶产业通过 "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构建起 30 万亩野生粽叶基地,年产值突破 2.93 亿元。交通基础设施的突破性建设更为产业发展打通经脉,桑龙高速的通车、农村客货邮一体化的推进,让 "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 的微循环更加畅通。而 "5+1" 产业扶贫模式通过 "旅游 +"" 科技 +""互联网 +" 等跨界融合,培育出电商服务点、茶旅企业等新业态,实现了 "一业兴带动百业旺" 的乘数效应。
四、改革赋能:重塑县域治理的创新生态
桑植的发展突破,离不开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县委以 "53355" 总体思路为引领,创新 "容错纠错" 机制激发干部担当,组建专项工作组为重点项目提供 "保姆式" 服务,确保农夫山泉等重大项目快速落地。在基层治理层面,"支部 + 劳务服务团"" 支部 + 合作社 "等模式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无缝衔接。" 飞地经济 " 产业园的建设更是体制机制创新的典范,通过与长沙县的跨区域合作,将生态保护区的工业项目转移至发达地区,实现了资源互补与共赢发展。这种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桑植的发展实践揭示了县域经济转型的深层逻辑:真正的 "跳出局限",不是摒弃传统,而是以系统思维重构生态、文化与经济的共生关系。当八大公山的清泉化作全国畅销的饮用水,当红色基因催生出文旅融合的新业态,当科技创新赋能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桑植正在绿水青山间谱写着新时代的发展华章。这座山城的蜕变,不仅为革命老区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更向世人证明: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群山深处也能走出一条通向现代化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