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

评论

3

8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北大学子备考锦囊 | 杨清越:我自搭台把歌唱——语文学习心得

图片
图片


关键词:北大学子备考锦囊


编者按

在埋头苦读的岁月里,你是否渴望有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在深夜奋战的时光中,你是否期盼有先行者指点迷津?此刻,或许你正徘徊不前,或许你已踌躇满志,但请坚信,你并不孤单。未名湖畔,博雅塔下,北大学子诚挚地献上这份“备考秘籍”,愿伴你追梦,伴你成长。心态与方法,技巧与实力,在这里,你将找到最需要的答案。




个人信息


图片


学生姓名:杨清越

毕业中学:西安高新第一中学

就读院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在高三的一年里,我的语文成绩实现了从110分左右到137分的飞跃。在这里,我将列举一些学习方法、答题思路以及考场实例,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1

主角亮相——黛笔描眉点朱唇


字如行头,一笔好字在语文答卷中非常重要。练字并非浪费时间,而是能帮助我们静心、沉心的运动。我们在考试中所犯的看错、抄错、漏看等“粗心”问题,实则都是心不够静所导致的。在高三前和中期,我每天的练字时间最多可以达到一个小时。在练字中甄别自己字形的漏洞,尝试进入“心流”状态,相信大家会收获颇丰!


2

好戏开演——唱念做打功夫深


高三的语文学习主要有两种方法:


第一个是系统优化学习法。即先分专题集中训练,再通过套卷整体练习。我个人刷题并不多,以高考题为主,辅以各省模考题,用于个别薄弱项目的巩固。


第二个是一短一长打点答题法。即把关键的“得分词”写在最前面,再展开答题。这种方法可以让卷面看起来更整洁,同时也引导我们明晰答题思路。


图片


3

渐入高潮——韵白铿锵舞婆娑


对于实用类文本阅读,我的经验是:在精不在多。我一般只会在模考前一天写上两三篇选择题,练练手感,平常并不会专作练习。在我看来,这种题主要考察的是大家的细心程度和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大家静下心来读文章,而不要图快速读,跳读。


对于选择题,我的做法是:先迅速浏览文章,可以圈出每段的核心内容,也可以用一两个字简写在段落末尾,方便后期返回文章定位。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读完文章后,对文章的大意、价值导向等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减少由于钻字眼被绕到题目里的情况发生。然后看题,定位到文章中的段落,并开始精读。如果不是明显的“找不同”类题型,建议大家先把原文读一遍,再去对照选项。这是因为设错点往往在于文意逻辑的理解,不论是先看懂选项再看原文,还是逐字逐句对照,都有可能干扰到我们对文章本身的初始理解。


4

唱词经典——贵妃醉酒霸王歌


对于文学类文本阅读,我通常先速览一遍文本。对于小说,可以边读边划分情节;对于散文,可以概括一下每段都讲了什么。和实用类文本一样,速览的目的在于对文章形成一个宏观的把握,避免在选择题由于钻牛角尖等导致的价值判断、逻辑判断失误。此外,速览一遍可以让我们发现文章的伏笔、铺垫、前后照应等,避免在后期答题时遗漏。速览结束后,就直接看题,根据题目定位段落分析即可。


在这里给出我最常用的两个答题框架,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解题思路。


小说大类题型答法:环情人主(环境,情节,人物,主题)

环境:渲染气氛,时代背景,出场环境;

情节:合理性(伏笔,铺垫,照应),完整性,曲折性(悬念,抑扬,误会,限知视角);

人物外在(外貌,穿着,地位等)+内在(性格品质,内心感受)。


散文大类题型答法:浅深结效(浅层,深层,结构,效果)

浅层:内容,描写了……

深层:主题,象征;

结构:呼应,引出下文,铺垫;

效果:抒情色彩,事理具体化,幽默,言简义丰,权威性,古典气息。


图片


5

入戏太深——恍觉已是戏中人


文言文最大的难关是读懂文章。我在高三的学习方法是精读往届高考真题和学校模考题,把原文所有不知道、不确定的文言词汇都积累下来,渐渐地,你会发现有不断重复出现的词汇,这些就是需要重点记忆的。


古诗最重要的仍然是诗意的理解。在日常训练中,要秉持着“不放过”的原则,对于不清楚的词汇,一定要查清楚意思再做题。只有先读懂了诗,明白了每句话的意思,才可以进一步思考作者的情感。


此外,高三我做出的最大改变就是改变了做题顺序,从由题入诗变成了由诗入题。先把诗读懂,再去看选择题,可以有效避免被选项干扰文意理解。


读诗时要遵循题目-诗-注解-作者的顺序,切忌一眼先看到作者为“辛弃疾,杜甫,苏轼”等后便先入为主,还没看内容便先扣个“爱国,沉郁顿挫,达观向上”帽子。


6

余韵悠长——演尽王侯将相事


作文方面,我主要讲讲积累素材方面的心得。


很多同学写作文时喜欢把人物素材写得很长,举个例子,题目是《苦难的力量》,考生便在文章里洋洋洒洒写了五六行来刻画苏轼的挣扎与成长。论述文的核心任务是“论证”,即动用大量逻辑词来阐述一个观点,而不是记叙或者抒情,我们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多次的论述核心观点,而不是在一次论证上反复渲染。


试着把“林觉民A,B,C”换成“林觉民血书别妻,瞿秋白笑迎屠刀,赵一曼从容就义”,这样就由一次论证变成了三次论证。


文章怎样出新?我的惯用思路是寻找“核心意象”。一个好的意象可以帮助分层,深化主题,美化语言,扣题等等,可以说是考场上应激写作的最好工具。


怎样积累素材?核心是把“大众”人物变成“小众”人物和“大众”人物的“小众”事件。


第一种方法是根据流派找代表人物,这种方法适用于时间较宽裕的高一、高二同学。先在搜索引擎上搜索某个流派,再对其代表人物的生平、著作、名句逐一搜索并加以积累。


第二种方法是竭泽而渔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时间紧张的高三同学。即发掘课本、必读书目、课前演讲、校园新闻联播等公共资源里蕴藏的秘密素材。重要的是打开思路,从作者、文本、写作背景等多方面搜罗。


例如:课本中的《种树郭橐驼传》的文本牵涉到自然保护、人生哲理、家庭教育等角度;而《项脊轩志》的作者归有光则可以联系到唐宋派的“文道合一”,又是关于传统文化的素材。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三年磨一剑,辛苦我自知。祝愿大家都能在语文科目上学有所得,收获春华秋实!



供稿 | 杨清越,内容有修改

审校 | 高培超、梁嘉琪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