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非遗,越精彩
古越大地,名城绍兴
山水锦绣,物产丰盈
养民生而多名士,育文化而涵非遗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宝贵财富,也是精神家园
......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作为非遗传承的关键纽带,是让非遗在岁月中鲜活流转的核心人物,他们承载着非遗的灵魂,将代代相传的技艺与文化持续接力传递。
绍兴目前,共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3项,代表性传承人167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01项,代表性传承人445人。
魏喜明
嵊州吹打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魏喜明表演、授徒传艺。
向上滑动阅览
魏喜明,女,1954年出生于嵊州市黄泽镇白泥坎村一个民间音乐世家。自幼生活在嵊州吹打音乐的氛围中,耳濡目染间对嵊州吹打产生浓厚兴趣,并与之结下不解之缘。后出嫁成家,而其公公便是后来的嵊州吹打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尹功祥(已故),从此开始师承尹功祥系统学习吹打技艺,并进入白泥坎村乐队,得尹功祥之真传,逐渐成长为乐队主力。在2010年尹功祥去世后,魏喜明更是成为乐队负责人,正式担纲起嵊州吹打的保护传承重任。
她积极开展传统乐谱的挖掘整理,做好记录保存工作;大力推动曲目的创排和演出,坚持开展传承实践促进项目活态传承;积极开展带徒授艺,悉心培养后继人才;组织参加各级各类展演交流活动,推动项目进校园、进文化礼堂等传承教育和传播服务,加强宣传推广,全面推动着嵊州吹打在当下的保护传承和传播服务。
嵊州吹打参加浙江省首届民间艺术节。
嵊州吹打,是浙江省嵊州市地方传统音乐。源于庙会文化,与佛教音乐密切相关,主要用锣、鼓、二胡、京胡、三弦、钹、唢呐、长号等乐器来演奏。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村民社赛”、庙会祭祀活动。到明代中叶,在剡中大地十分盛行,从事吹打乐的演奏班社组织遍布乡镇和农村,逢有婚丧喜庆、丧葬祭祀、迎神会及龙灯舞狮等活动,均结班演奏。
王莺
新昌调腔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王莺表演新昌调腔。
向上滑动阅览
王莺,女,1971年出生于新昌城南乡。一级演员,曾任新昌县调腔剧团团长,肩负着实现新昌调腔继往开来、守正创新的重任。从艺40多年来,熟练完整掌握了项目的系统知识和核心技艺,始终坚守在基层院团为调腔奉献,继承传承了元杂剧《汉宫秋》、明南戏《三关·封金挂印》、明传奇《水浒记·杀惜》、清传奇《铁冠图·煤山》等调腔发展史上各阶段的重要代表剧目,成功塑造了汉元帝、崇祯、张定边、程婴、挑水伯、甄清官等诸多个性鲜明、形象迥异的人物,曾获得浙江戏曲表演金桂奖、白玉兰主角奖等诸多荣誉。
担任团长期间,她非常重视传承梯队建设,培养的第七代传承人中多人在全国和省市大赛中屡获佳绩,2020年又开设了第八代传承班。2022年,王莺还带领剧团获得了中宣部全国现金基层文艺院团的称号,为新时代新昌调腔的保护传承传播作出突出贡献。
新昌《闹九江》演出剧照。
新昌调腔,是古老的戏曲声腔之一,又名掉腔、绍兴高调、新昌高腔。调腔是元朝统一后“北曲南移,南腔北上,南北声腔交流“的产物,从产生至今约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惟一遗音,被戏曲界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新昌调腔以新昌为中心,流布于浙东绍兴、萧山、上虞、余姚、嵊州、宁海等地。
吴凤花
越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向上滑动阅览
吴凤花,女,1970年出生。作为当下越剧传承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典型代表,师承越剧名家范瑞娟,一级演员,越剧届唯一“二度梅”获得者,先后摘得诸多国家级、省级奖项,入选浙江省特级专家,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从艺40多年来,在继承范派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善于学习吸收,不断开拓创新,逐渐形成了“文武兼备、个性鲜明”的表演特色与艺术风格,音域宽广、嗓音甜美,吐字清晰、唱腔细腻,是越剧界难得的文武小生,得到观众和行家的广泛认可,成功塑造了《陆文龙》中的陆文龙、《狸猫换太子》中的陈琳、《穆桂英挂帅》中的杨宗保、《越王勾践》中的越王勾践、《王阳明》中的王阳明、《青藤狂歌》中的徐渭等一系列文武兼备、性格迥异的舞台形象。此外,还担任着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党支部书记、艺术总监,是越剧传承发展的领军人物。
吴凤花参与越剧演出照片。
越剧发源于绍兴嵊州,发展于浙江,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有“中国第二大剧种”之称,也被称为“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越剧,早期称小歌班、的笃班、嵊剧、剡剧等,前身是嵊县(现嵊州市)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3月27日,开始演变为戏曲形式。早期艺人基本上都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女子科班出现后,女演员不但代替了男班艺人,更推进了越剧的发展、成熟。
田敏
绍兴目连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下图 | 田敏在《目连救母 》《追荐》一场中表演叠罗汉。
向上滑动阅览
田敏,男,一级演员,1974年出生于嵊州梨园世家,13岁入新昌调腔剧团学艺,主工小丑,能够熟练演绎目连戏中所有的丑角。尤其在代表性角色“白神”表演过程中,既传承前辈舞台艺术精髓,将“白无常”的角色塑造拿捏到位,又根据自身条件增加了上高台、下高台及旋子、矮步等技巧,既不损害原剧的风格特色,又增加了剧目的可看性。
从艺近40年来,一直在剧团担任主要演员,主动走访新昌、嵊州等地的目连戏老艺人,搜集整理历史资料,拜师学习表演技艺,熟知《目连戏》的历史,对扮演目连戏的角色细心揣摩,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展演交流活动。近些年来,更是大力推动目连戏的挖掘复排和人才培养,对绍兴目连戏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剧团内部的第七代、第八代部分学员中传授目连戏的表演技艺,培养的徒弟如谢日超,工武丑行,熟练地掌握目连戏之“男吊”技巧,2020年被认定为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绍兴目连戏,是流传于绍兴市及所属各县以目连救母为题材的戏文,是绍兴水乡“社戏”乃至整个民间戏曲的主要剧种之一,被称为“戏剧始祖”“戏剧活化石”。应节中元,驱邪解禳,是绍兴水乡社戏乃至整个民间戏曲的主要剧种之一,明代已盛行。
与其他目连戏相比,具有唱腔独特,拥有特殊乐器“目连号头” 出目独特,在近200出目中,数十出为郑之珍本等外省各本所无的表演独特,是与宗教仪式结合的仪式剧,并有全国独有的哑目连等三大特征。
施洁净
绍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施洁净表演绍剧。
向上滑动阅览
施洁净,女,1970年出生,师承著名绍剧表演艺术家、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钱慧韵(已故),为绍剧“钱派”传承人,一级演员,曾斩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等全国大奖,曾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工老旦和小生,嗓音高亢亮丽、唱腔华美圆润,不同戏剧人物的感情、表演拿捏得恰到好处。
在40余年的艺术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绍剧“钱派”艺术,坚持传承实践、积极带徒传艺,成功塑造了《两狼山》中的杨六郎、《三请樊梨花》中的薛丁山、《霍光废帝》中的田延年、《秋瑾》中的秋瑾、《杨门女将》中的佘太君、《包公打銮驾》中的李后等众多经典舞台形象,每年参与近百场下农村、进社区和学校的文化惠民演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为绍剧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和传播服务作出了重要贡献。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剧照
绍剧又名“绍兴乱弹”,俗称“绍兴大班”,是我国乱弹戏剧传存在绍兴的一支。绍剧大约在明末清初年间形成于绍兴等地,以坐唱形式出现,并以大锣、大鼓、大钹伴奏的腔调演唱,乾隆年间搬上舞台,后流行于绍兴、宁波、杭州、嘉兴、湖州及上海等地。
绍剧的剧目,据不完全统计,约有300多本。剧作有尺调、正宫调、小工调三类乱弹剧作,即老戏、时老戏、时戏。绍剧作为“社戏”多在庙台、广场演出,其唱腔响亮宏大,悲壮激越,其表演豪放洒脱,文武兼备,形成了粗犷雄壮之特色。可以说绍剧在我国戏剧百花园中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鲁迅先生也给予极高的评价,称之为“越人复仇之声”。
陈华春
绍兴宣卷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向上滑动阅览
陈华春,1942年出生。师承宣卷知名艺人徐子安,系统学习了绍兴宣卷的传统曲目和传统唱调。从小对戏剧、曲艺甚感兴趣,特别对农村中宣卷的唱腔耳熟能详,唱腔婉转、吐字流利,除常规传统的念佛调外,能根据卷本情节穿插绍剧、越剧曲调及乌灯调、孟姜女调、鹦哥调等。
擅长的卷本有《三包龙图》《双状元宝卷》《太平宝卷》等30余部,并创作编写了如《五水共治》《十大劝》《敬老宝卷》等现代题材卷本。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自觉继承传统,并十分注重宣卷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弘扬工作,整理收藏了大量传统宝卷,自组班社专职从事宣卷艺术,演唱活动遍及绍兴、萧山、余杭等地,带徒授艺10余人,为宣卷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
下图 清代档案中收入的《龙图宝卷》。
绍兴宣卷系具有宗教色彩的唱说文艺,主要用于祀神祈福。宣卷自唐以来即有,至清代发展成为曲艺,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宣卷》条目中记载:“清同治、光绪年间和民国初年,宣卷扩展到江南的上海、杭州、苏州、绍兴、宁波城市为中心的广大地区,虽然仍作布道之用,但已发展成为一种民间说唱艺术。”
宣卷的唱本,即卷本,通称“宝卷”。艺人在演唱时,置卷本于桌,照本宣唱,故称宣卷。
金光侠
调吊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向上滑动阅览
金光侠,1962年12月出生,为金氏调吊第四代传承人。6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金寿昌(已故),练习祖传调吊技艺,常年练习不懈,至今已经57年。对调吊的核心技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在传承前辈技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创新了调吊动作。积极推动调吊的传承和传播工作,有计划地物色培养后继人才,推动筹建绍兴市金寿昌调吊传习所,加强项目的记录保存,组织参与相关社会公益活动、展示交流等,配合文旅部非遗司组织开展的金寿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为调吊项目的申遗保护和传承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金光侠表演调吊。
调吊是一项纯粹运用肢体语言进行表演的空间悬垂运动。作为个人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民间杂耍,它已有悠久的历史。
《唐传奇》以及宋代的《太平广记》,清代的《聊斋志异》均有对空中杂技的精彩描写,说明从唐代以来我国就有技艺高超的空中杂技表演。据已故老艺人回忆,大约在200年前,调吊就在浙江绍兴和安徽安庆一带出现。绍兴的调吊是随着安徽的江湖艺人在绍兴一带表演而传入的。开始只是江湖艺人的杂耍,叫“三上吊”、“杠上单吊”、“猢狲变戏法”,就是把头上的发辫吊在一根高悬的绳索上,做一些前后左右摆动的简单动作。
吕成
嵊州竹编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向上滑动阅览
吕成,1972年出生于嵊州市前良村,自幼师承父亲吕香海学习竹编技艺,全面掌握整套工序流程,能于一厘米竹子破篾40根,技艺精湛。后又拜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俞樟根(已故)为师,深化了对竹编的理解和认识,技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作品荣获多项国家级、省市级奖项,并被清华美院、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国际竹藤组织等单位组织收藏。2003年创办嵊州市大志然工艺竹编厂,有工人70多人,成为开展竹编设计、创作、展示、交流的重要阵地。积极开展带徒授艺,配合俞樟根抢救性记录工作,推动非遗进校园,参加各级各类展示交流活动,开展创新融合工作,对嵊州竹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
嵊州竹编《花塔》《苏武牧羊》。
嵊州竹编始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至汉晋时工艺已臻精细,明清两代编结水平进一步提高,逐渐成为民间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嵊州竹编形成了一整套规范工序,以及漂白、花筋、蓝胎漆、模拟动物等特色工艺。2006年,嵊州竹编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作为有着25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传统技艺传承远近闻名。其中,绍兴酿酒的历史非常悠远。《吕氏春秋·顺民篇》记载:“越王苦会稽之耻……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史称“箪醪劳师”。
源于春秋,成于北宋,兴于明清的绍兴黄酒酿制技艺是越地先民基于丰富实践经验转化而成的一种酿酒技巧和技能,经过千年演变和发展,不断改进和提高,出神入化,终成传世绝技。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良好的经济价值。
胡志明
绍兴黄酒酿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胡志明在国家黄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徒弟们从“守正”与“创新”角度一起研发设计黄酒酒体。
向上滑动阅览
胡志明,1963年出生。黄酒行业首位“中国酿酒大师”,轻工“大国工匠”。师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阿牛(已故)及李家寿、沈锡荣等,熟练掌握绍兴黄酒酿制的全套工序流程和核心技艺,40余年的坚持不懈使其成为当下传承人群的中坚代表和领军人物。1995年首次推出“古越龙山年份酒”,开创了中国酒业年份酒的先河。2008年主导起草《绍兴黄酒》和《黄酒》国家标准,为产品质量提升和行业有序发展作出引领贡献。坚持传承实践,积极开展带徒授艺培养后继人才,大力推动技术革新、产品研发和装备提升,加强理论研究,推动进校园传承教学,参加各级交流展览活动等,为绍兴黄酒酿制技艺的保护传承、振兴发展和传播服务发挥着重要作用。
潘兴祥
绍兴黄酒酿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潘兴祥在进行蒸饭操作。蒸饭要求是熟而不糊、颗粒光洁,内无白心。
向上滑动阅览
潘兴祥,1963年出生于绍兴一酿酒家庭,爷爷、父亲都是酿酒工。为中国酿酒大师、国家级黄酒评委,曾荣获浙江省劳动模范等称号。17岁起师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阿牛(王阿牛),学习绍兴黄酒酿制技艺。40余年来,已完整熟练掌握了项目的系统知识和核心技艺,在长期的传承实践中,改进和完善了多项生产工序,带领团队研发了多款黄酒新品,且深受消费者欢迎。
在传承实践的同时,重视人才培养,编写绍兴酒工艺规范、作业指导书,悉心传授技艺之道,先后培养了50余名后继人才。加强理论研究,撰写了多篇论文及著作,立意创立“绍兴黄酒开酿节”,将酿造技艺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丰富和拓展了绍兴黄酒的文化内涵。
张月来
石桥营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向上滑动阅览
张月来,1951年出生,17岁开始跟随舅舅学习石匠手艺,逐渐掌握了各种石材的性能,以及各式桥基、桥墩、桥台、榫卯部件、链锁桥拱部件加工安装等石桥营造的整套工艺流程及技术难点。
从艺50多年来,参与建造各种桥梁150多座,足迹遍及绍兴、杭州、嘉兴、上海等地,所建工程多次受到业主和有关部门的肯定和表扬。在坚守传承实践的同时,积极参与配合保护单位绍兴市古桥学会开展工作,悉心培养后继人才,先后收徒传艺10余人。搜集保存石桥相关文献资料和制作工具,参加课题理论研究和交流活动,推动石桥营造技艺进校园展示教学,全面推动着绍兴石桥营造技艺的保护传承和传播服务。
八字桥。
绍兴石桥营造技艺高超,站在时代的前列。绍兴的古桥营造技艺应追溯到春秋战国之前的浮桥和木梁桥,越国时期,因铁质工具的出现,使石柱、石梁、石桥面等新构件运用到古桥营造中,进入了石梁桥的创始时期。至汉代,石拱建桥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在绍兴的桥梁建设中也有应用。
秦、汉时期,是绍兴桥梁的创建发展时期。唐、宋时期,当时绍兴的运河驿路畅通,工商业发达,使桥梁营造技艺不断提高,绍兴石桥的发展也同时进入全盛时期。清代,石桥营造技艺发展到鼎盛时期。绍兴石桥不但表现了先进的营造技艺,又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
陈鹏飞
越窑青瓷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向上滑动阅览
陈鹏飞,1963年出生。系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学习越窑青瓷的制作,多次参观考察古窑址和博物馆,向前辈和古陶瓷专家请教学习,在继承前人技术工艺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从艺40余年来,熟谙越窑青瓷烧制技艺,在原料选择、釉色配比、器形设计上均有建树,通过长期积累总结出原始的原料配方与釉色配方,成功仿制出逼真度很高的各时期代表作达120余种,被多个博物院收藏,达到“原料真”“釉色真”“器形真”,受到古陶瓷专家和越窑青瓷研究权威人士的高度评价。积极开展传承工作,培养后继人才,形成了较大数量的传承人群体和合理的传承梯队,为该项目积极持续稳健发展积蓄了强劲动能。
上虞窑业生产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河姆渡文化时期,上虞就有简单的陶产品出现。
东汉中晚期,以小仙坛窑址为代表的上虞曹娥江游地区的众多窑场,成功创烧出成熟青瓷。其纹样组合简单、朴素,有水波与弦文等;题材选择广泛,有云气纹、杉叶纹、羽毛纹、蝶形纹、网络纹、席纹等;纹样制作粗糙,以刻划、柏印为主,出现模印,少量的附加堆纹。在东汉、三国、晋、南北朝、唐宋以小仙坛为代表的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区的众多窑场,出现雕塑、泥塑。从风格上看造型生动,刻画自如,十分贴近现实生活。
///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的,岂止非遗?
拨开岁月的帷幕,他们守护的
是独属于这片土地的风华
是绍兴人的骨血与乡愁
是绍兴人熠熠生辉的过去与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