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1

评论

12

18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日本米价突破40元每公斤,资本设局政府无能,谁在幕后获利?

AI划重点 · 全文约3206字,阅读需10分钟

1.日本2025年3月3日至9日超市5公斤大米的平均价格达到4077日元,较去年同期上涨近100%,打破历史纪录。

2.原因是农协与市场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异常天气和自然灾害的双重冲击。

3.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变化,如大米生产和供应问题,也影响了日本米价。

4.然而,农协的财富积累和市场控制力加剧了米价波动,导致社会不满情绪累积。

5.日本农业未来面临挑战,包括收入不均、人口老龄化、土地荒废等问题。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3月17日,日本农林水产省数据显示,2025年3月3日至9日,全国超市5公斤大米的平均价格达到了4077日元(约200人民币),较去年同期上涨了近100%。

这一数字不仅打破了日本历史上的米价纪录,也标志着日本粮食市场的严重异常。更为惊人的是,这一价格上涨并没有因为季节性因素而回落,反而呈现出“连涨十周”的趋势。

虽然农水省表示将在本月下旬释放储备米,但预计米价的下调幅度有限,恐难恢复至去年的2000至3000日元区间。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局面的发生?

图片3月17日,JA全农的负责人召开记者会。摄于东京都千代田区。

政府储备米与农协的博弈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农业协同组织(简称农协,JA全农)便在日本农业体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在大米生产和收购方面具有极大的市场影响力。通过控制农业生产、流通和价格,农协保证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也积累了巨额财富。然而,近年来,米价的暴涨暴露了农协与政府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特别是随着2024年米价急剧上升,农协的市场操控能力进一步加强,政府的调控手段逐渐失效。

农协的权力并非一蹴而就。二战后,日本农业的政策几乎完全依赖农协的推动,农协通过垄断收购、定价等手段保证了市场的稳定。农协的庞大体系不仅涉及农业领域,还跨足了金融、保险、医疗等多个行业,使得其在整个日本经济体系中占据了非常特殊的位置。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农协的垄断地位未能得到有效的制衡,反而在米价暴涨期间利用其控制的储备米进行市场操作,确保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例如,农协通过控制大米的收购、加工和销售环节,从中赚取了巨额的利润。当米价开始上涨时,政府虽尝试通过释放储备米来平抑市场,但由于农协对储备米的掌控,其释放的米并未有效遏制价格上涨。可以说,农协利用储备米作为调控工具,反而是在进行市场操控,确保其利益不受损害。在这种博弈中,政府的调控能力显得非常有限,甚至沦为农协市场操作的附庸。

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的双重冲击

图片因异常高温,富士山雪帽(Snow cap)在2024年创下最长消融纪录,直到11月初才再次出现,通常雪帽应在10月初就已显现。

2024年,日本经历了异常高温和强烈的自然灾害,这无疑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影响。夏季的极端高温导致了大米的产量大幅下降,尤其是一些重要产区的农田遭遇了干旱和洪水的双重打击。

即便如此,农林水产省却在灾后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反而更多依赖于释放储备米来应对市场波动。这种被动应对的方式加剧了市场对米的需求,从而导致价格进一步攀升。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7月开始,日本媒体频频报道大米供应短缺的消息,居民恐慌性购买现象愈加严重。此时,政府与农协之间的配合显得尤为重要,但实际上,农协对于市场价格的操控能力远超政府的调控力度。政府若想有效抑制米价,只能依赖农协释放储备米,但这一策略并没有奏效。反而,随着米价的不断上涨,民众的购买力受到影响,最终可能会引发更大规模的社会矛盾。

价格背后的国际贸易与关税

除了国内因素外,国际贸易的变化也是推动日本米价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自二战后,日本的粮食自给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在大米方面,依赖进口米的比例较高。

尽管日本对美国等国家的大米进口实施高额关税,但近年来,全球粮食市场的波动,尤其是大米的生产和供应问题,逐步影响到了日本的米价。

例如,日本对美国的大米进口税一度高达778%,但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这一税率逐渐被削减。在2013年,日本开始推动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其中一项关键内容就是减少对农业产品的进口限制,尤其是大米。

然而,这一政策的推行遭到了日本农业界,特别是农协的强烈反对。农协不仅通过舆论和政治手段施压政府,甚至还动员了数百万农民签署反对协议的请愿书,最终迫使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放缓了改革步伐。

这种双重压力——一方面是外部市场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内部农协的强力阻碍,导致了日本大米市场的长期不稳定。在全球粮食生产减少的情况下,尤其是2024年出现的米荒加剧了日本的供应紧张,米价自然水涨船高。

资本的影子:金融与投资的关系

图片日本农协银行是日本第五大银行

如今的日本农业,早已不仅仅是土地与农民的故事,金融资本的力量也悄然渗透进了农业领域。

农协作为一个庞大的组织,早已不满足于单纯的农业生产与收购,它开始投资银行、保险、房地产等多个行业,积累了巨额财富。这些资金的流动,往往与大米市场的波动息息相关。

特别是近几年,农协通过旗下的金融机构大举投资股票、债券等高风险资产。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农协就曾因持有大量美国次贷债券而遭受重创。虽然经历了数次投资失败,农协依然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方式保持了强大的财务能力。而这背后,正是日本农协对于农业、金融和其他行业的跨界渗透。

随着米价的持续上涨,农协的财富不断积累,它对市场的控制力也愈加强大。通过对农业产品的价格操控,农协不仅赚取了丰厚的利润,还通过投资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其在日本经济中的话语权。这使得米价的波动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农业问题,更是一个牵动社会各个层面的复杂现象。

消费者负担与社会反响

米价暴涨的直接后果,便是消费者日常生活成本的显著上升。大米作为日本家庭的主食,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定期购买,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和老年人,米饭更是他们日常膳食的主要构成。米价的上涨直接影响了这些家庭的经济状况,尤其是在疫情后,许多家庭的收入并未得到恢复,甚至有所下降。米价暴涨的背后,不仅是市场的失衡,更是社会经济的不平等加剧。

在日本,随着米价的上涨,民众的不满情绪不断累积。自2024年中期起,社交媒体上的抱怨声逐渐增多,尤其是在一些新闻报道中,许多消费者在表达他们的困境时,提到“米饭变得越来越贵,连普通家庭的负担也越来越重”。即便政府的应急措施相继出台,包括降低进口关税、释放储备米等,民众的信任度却逐渐下滑。

更为严重的是,米价上涨还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为何这个重要的食材,在一个富裕的国家,如今竟变得如此难以负担?民间的焦虑情绪已经不再局限于米价本身,更多的是对日本社会和经济未来走向的不安。许多专家开始指出,日本农业生产长期依赖进口,加上过于依赖农协的市场操作,使得市场的脆弱性暴露无遗。米价暴涨,已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商品价格问题,它成了日本社会深层次结构性问题的一个缩影。

日本农业还有未来吗?

图片

长期以来,日本的农业以高效、精细和高质量闻名,尤其是在大米生产方面,凭借其独特的栽培技术和丰富的土地资源,日本大米一直是世界上最为优质的之一。然而,随着米价的持续上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首先,农民的收入并没有随着米价的上涨而同步提高。事实上,虽然大米的售价上涨,农民从中获得的利润却并未显著增长。原因之一便是农协在中间环节的垄断和价格操控,农民所得到的报酬并未与市场价格直接挂钩。即便部分农民尝试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弥补成本,整体的农业收益也依然低迷。

与此同时,随着资本和市场力量的介入,传统农业的可持续性也面临挑战。近年来,许多年轻人不愿意继承家中的农田,农业人口的老龄化问题愈发严重。根据日本农业协会的数据,2024年,约三分之一的农业从业者超过了65岁,而新一代农民的培养进展缓慢。随着农业人口的减少,田地荒废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日本政府和农协为农业注入了大量资金,但其长期的可持续性依然存疑。

在此背景下,是否应该继续投资日本农业,尤其是大米种植业,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很多分析师认为,日本农业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市场价格的波动,更重要的是其结构性问题:农业产业链的过度依赖单一商品、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等,都使得日本的农业在未来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

日本米荒背后的深层次启示

米价暴涨,是一个典型的经济现象,但它背后反映的却是一个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市场控制、农业政策、外部依赖、社会公平等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

日本的农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领域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影响着民生和国家的未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应仅仅聚焦于米价的涨跌,更要看到整个日本农业体系的脆弱性和市场不平等性。

日本的农业未来能否重回稳定发展轨道,取决于其能否有效解决内部的结构性问题,减少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以及如何在政府与农协之间建立更加透明、公正的关系。否则,无论是米价还是其他农产品,都可能成为民众无法承受的负担,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

米价暴涨,正是对日本农业体系的一次深刻警示。若不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未来的挑战恐怕不仅仅是米价,而是更为广泛的食品安全与经济结构危机。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00:34
8090后泪目!奇迹MU端游复刻,4月1日登录送卓越套装
广告奇迹MU怀旧版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