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大学声丨问题不在“今年揭穿多少”,而是“为何年复一年”

又一年“3·15”晚会播出,这场年复一年的消费维权“仪式”,正在成为公众情绪的集中释放点。然而,当人们热议今年将曝光多少案例时,更应深思的是:为何相似的问题总在年复一年上演?

近年来,“3·15”晚会揭露的案例的重复性早已成为这场年度大戏的注脚。以食品安全为例,从早年曝光的“地沟油”“瘦肉精”,到近年来的“脚踩酸菜”“香精大米”,相似问题屡屡换壳重生。企业被曝光后,往往以“涉事工厂为代工”“已启动内部调查”等话术搪塞,待舆论降温后,换个品牌或产地继续经营。这种“打地鼠式”的治理模式,暴露了监管的滞后性与被动性。若不能从产业链源头建立追溯机制,仅靠事后惩罚,无异于隔靴搔痒。

消费者从最初的愤怒围观,逐渐演变为无奈的调侃。消费者权益保护本应是细水长流的制度实践,现实中却沦为一场“24小时舆情狂欢”。企业连夜整改的表态背后,是多年的监管缺位。年轻人研究成分表、拆解营销话术、自建检测网络的行为,看似是消费理性的觉醒,实则是信任崩塌后的被迫自救。当买一袋大米需通读配料表及序列号时,正是对市场失序最尖锐的控诉。

正因如此,“3·15”晚会的意义不应局限于一场年度的曝光盛宴,而应成为推动系统性变革的契机。消费者权益保护需要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协同发力。政府的发力点在于构建刚柔并济的监管体系。刚性体现为对违法行为的铁腕打击,通过动态调整惩罚标准,使企业违法的经济成本远超潜在收益;柔性则需渗透至制度设计的毛细血管,例如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实时捕捉市场风险信号,将问题扼杀于萌芽。此外,监管逻辑应从“事后追责”转向“事前预防”,通过强制性信息披露、行业白名单等机制,压缩投机者的生存空间,让合规成为企业存续的最低门槛。

企业的觉醒必须超越口号式的社会责任承诺。真正的平衡点在于重塑商业价值观,将消费者权益纳入企业战略的核心维度,而非边缘化的公关议题。这意味着从产品研发、生产流程到售后服务,每一环节都需植入“用户本位”的基因。当企业意识到,短期利润的诱惑远不及长期品牌信誉的积累,自律便会从被动应付转化为主动追求。这种内生动力,才是市场秩序向善的关键引擎。

社会的参与则需要突破个体力量的局限性。公众监督不应止步于零散的投诉举报,而应通过制度赋能形成聚合效应。例如,构建开放透明的投诉数据库,使消费者能够追溯同类问题的解决轨迹;培育专业化的民间监督组织,为维权提供技术支持和知识赋能;完善舆论监督的法治保障。当社会力量被有效整合,分散的个体诉求便能凝聚成推动制度完善的集体意志。

三者的协同绝非简单叠加,而需在机制层面深度融合:政府通过立法划定权责边界,企业以创新实践填充规则内涵,社会借监督网络筑牢防线。这种动态平衡中,消费维权将褪去悲情色彩,转而体现为制度运行的必然结果——正如人体免疫系统的日常防御,无需依赖一场高烧来证明功能存在。

真正的成功,不在于“3·15”晚会揭穿多少黑幕,而在于让作恶失去滋生的土壤。当消费者走进商铺无需扫码验真,当企业将合规视为竞争力而非负担,这场持续三十余年的社会实验才算真正结出果实。信任的建立,从不是一场盛大的表演,而是制度、技术与人性在平凡日子里共同书写的无声契约。当未来某天,“3·15”晚会因无事可曝而停办,那才是对市场经济成熟度的最佳注解。我们期待,这一天不会太远。(黑龙江大学 张博)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