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2

评论

10

7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哭诉“老公去世”竟是为了卖洗发水,虚假“卖惨”套路到底何时休?

AI划重点 · 全文约1238字,阅读需4分钟

1.虚假短视频在短视频平台上泛滥,通过编造悲惨离奇的故事引发观众同情和从众心态,实现带货或吸粉目的。

2.赵先生在浏览短视频平台时发现,许多类似视频结尾都是为了带货,形成了一种套路。

3.泛滥的虚假信息难以禁绝,原因包括谣言制造者以“自媒体”身份做掩护,平台对虚假信息治理缺乏效率和积极性等。

4.为遏制虚假信息传播,应加大整治力度,加强源头治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平台处理效率和准确性。

5.同时,提升公众网络素养和辨别能力,让他们成为抵御虚假信息的防线,共同维护网络空间。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据央视报道,一年多前,山东滨州的赵先生上网浏览短视频平台,发现平台推送的一些短视频中,不少当事人的遭遇很是离奇。

这些短视频的主角大多是女性,虽然当事人不同,身处环境不一样,但讲述的遭遇却是出奇地一致。有的是老公丢了巨额钱财,丢10万元、35万元、58万元的都有,还有的是小时候父亲为了还债将其卖掉,如今家庭又遭遇变故,更有甚者,哭诉其老公意外去世,而自己当时还怀着三胞胎、龙凤胎……而这些短视频的结尾,无一例外是为了求关注或是带货。

图片

图片

这些靠“卖惨”博取流量,带货赚钱的视频,很明显已经形成了一种套路,看似五花八门,其实非常雷同,通过编造悲惨离奇的故事引发观众的好奇和同情,用一波三折的叙事模式让人沉浸其中,之后就貌似不经意地将话题引向某种商品或服务,从而实现带货或吸粉的目的。

套路之所以屡试不爽,正是因为精准地把握了人性的弱点——同情心和从众心态。在同情心的驱使下,许多观众在看到这些视频时,往往会不假思索地伸出援手,或转发扩散,或“激情”下单。从众心态则让很多网友缺乏独立思考,盲目跟风,进一步推动了这些视频的广泛传播。

其实,就像赵先生所发现的,单看一个视频或许难以分辨真假,但当大量相似的视频出现时,其套路便显而易见。但遗憾的是,现在还是有很多网友,缺乏求证精神和对虚假信息的防范意识,容易被表面信息所迷惑,被一时冲动的情绪所左右,成为了虚假信息的传播者。

如今,炮制虚假“卖惨”视频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据赵先生亲身体验,从选择爆款话题,打造虚假人设,到拍摄成视频,在网络上散播,最后达成“变现”的目的,整个过程都有人“手把手”教学,就是为了“广撒网,多捞鱼”,尽可能地实现利益最大化。因为这条产业链蔓延深远,参与人数众多,所以这些虚假视频得以批量炮制,全网海量散播,有的利用未成年人炒作牟利,有的围猎“银发族”,污染了网络环境,让众多好心网友成为虚假信息的“受害者”。

泛滥的虚假信息为何屡禁不止?一来,很多谣言制造和传播者以“自媒体”身份做掩护,却缺乏最基本的媒体操守,肆意编造虚假信息,而AI技术的发展让虚假信息的制造成本越来越低,相应地治理难度也就越来越大。

二来,很多平台对虚假信息的治理缺乏效率和积极性,各平台判断虚假信息的标准不统一,规则模糊,很多时候用户不投诉就不处理,哪怕投诉也能拖个好几天,导致辟谣的速度永远追不上谣言,这种“不作为”的态度无疑为虚假信息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遏制虚假信息的传播,根本不能玩虚的,只能实打实地出狠招,动真格,加大整治力度,加强源头治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要进一步完善,细化“卖惨”营销中虚假宣传、消费欺诈等行为的认定和处罚办法,在法律层面上形成有力震慑,然后通过严格执法,加强对平台的监督和管理,持续对平台形成“不治不行”的压力和约束力,倒逼平台去夯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虚假信息识别和处置机制,提升技术手段,建立大数据模型进行风险预警,提高处理效率和准确性,让虚假信息无缝可钻,无处容身。

此外,对公众的网络教育也不能松懈,要持续提升人们,尤其是老人和小孩的网络素养和辨别能力,让更多人成为赵先生这样的“有心人”,自觉筑牢抵御虚假信息的防线,让网络空间“骗假不留”!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00:34
8090后泪目!奇迹MU端游复刻,3月31日登录送卓越套装
广告奇迹MU怀旧版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