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孩子突然发热、咽痛、皮疹,小心猩红热

   文字/视频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春祥 通讯员 张裕 陈珊 勾美秀

  “孩子发烧了,喉咙痛,身上还起了红疹,不会是猩红热吧?”“猩红热是什么?”“猩红热怎么预防?”别慌!湖南省疾控传防科专家带你一文读懂猩红热,科学应对不踩坑!

  猩红热是什么?

  由A族乙型(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小儿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于法定乙类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一般每年有两个流行高峰,11月至次年1月为冬季高峰期,5—6月为夏季小高峰。

  警惕这些症状!出现立即就医

  猩红热以普通型和轻症为主,死亡病例极为少见,但若延误治疗可能引发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等并发症。典型症状包括以下几点。

图片

  突发高热:疾病急,体温可达39-40℃。

  咽峡炎:咽扁桃体肿大、疼痛,有时还能看到白色的脓点。
  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发热1—2天后,全身出现密集红疹,摸起来像砂纸,按压褪色,始于耳后、颈及上胸部,后蔓延至全身。

图片

  草莓舌→杨梅舌:部分患者初期舌面充血红肿,舌面出现红色小点点,似草莓,后期随着舌苔脱落,舌面变红如杨梅。

图片

  注意:一旦出现发热+红疹,请立即就医确诊!警惕延误治疗引发的并发症!

  传播力强!3大途径要防范

  飞沫传播:咳嗽、打喷嚏时,病菌通过空气传播,尤其是人群密集的幼托机构和中小学。

  接触传播:可通过被污染的水、食物、衣物、玩具、书籍和日用品等感染。

  垂直传播:通过产妇产道传播,引起“产科型猩红热”。

  高危人群:孩子为何容易中招?

  儿童感染多见,因其免疫系统尚未完善,且幼儿园、学校人群密集,易造成交叉感染。成人也可能感染,但症状较轻。

  猩红热无疫苗,但可以预防

  目前尚无猩红热疫苗,但做好以下措施可大幅降低风险:

  日常防护:①勤洗手(尤其饭前便后),戴口罩出门,咳嗽时捂住口鼻。②减少进入聚集场所,室内每日通风3次,每次≥30分钟。③玩具、门把手等高频接触物品定期消毒。

  流行季重点场所做好防控:学校/托幼机构需落实晨午检,发现病例及时隔离。

  增强免疫: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提升抵抗力!

  治疗关键:早诊早治,避免并发症

  治疗原则: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抗菌药物应足量、全程!

  药物治疗:抗生素首选青霉素(过敏者可换头孢或红霉素),必须足量、足疗程,避免耐药。

  护理贴士:建议猩红热患者按呼吸道传染病进行隔离至症状消失。高热可以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治疗,或辅以物理降温。多喝水,饮食清淡,注意口腔清洁。对密切接触者需检疫1周,必要时可口服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暴露后预防。

图片

    【特别提醒】

     误区:猩红热痊愈后不会复发?
     真相:A族链球菌有多个亚型,可能重复感染!愈后仍需做好防护。

     误区:出疹后用偏方“捂汗排毒”?
     真相:可能加重病情!保持皮肤清洁、通风散热才是关键。

     猩红热可防可控,家长需提高警惕,但无需过度焦虑。牢记“早发现、早隔离、规范治疗”,就能为孩子筑起健康屏障!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