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可望,未来可期。3月13日,广东省矿产资源勘查院受连南瑶族县自然资源局邀请,会同清远市局在寨岗镇白水坑村开展“山区乡村屋后边坡‘竹改林’植树活动”,通过把浅根系毛竹林替换为深根系乔木林,筑牢地质灾害防线,赋能绿美连南生态建设。现场30余名党员干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者挥锹培土,栽下桂花树、油茶树等乡土树种500余株,在以连南首创、广东首例地灾防治低成本、高收益的新思路指导下,为子孙后代种下“安心树”。
以“深根”置换“浅根”织密防灾网络。连南地处南岭山地,九成村庄依山而建。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影响,部分屋后种植毛竹的边坡频发小型崩塌、滑坡。根据县域斜坡风险调查评价初步成果,连南中高风险以上斜坡中植被覆盖以毛竹为主的斜坡就占19%。“毛竹虽然生长快,但根系仅扎入土层30厘米,遇到强降雨极易倒伏。”矿勘院地质专家李桂龙指着边坡剖面解释。而新栽种的桂花树、油茶树等乔木,根系可深达1-2米以上,能像“生态锚杆”般牢牢抓住土壤,减少浅层滑坡风险。
此次“竹改林”试点选址依托矿勘院提交的县域斜坡风险调查评价初步成果,优先选取花岗岩风化边坡分布区房前屋后30米范围内的高风险斜坡,置换林相单一、竹鞭横生的过熟毛竹林,选用兼具防火功能的常绿阔叶树种。在种植现场,技术员采用“鱼鳞坑+保水剂”种植法,种植乔木间距保留毛竹伐桩,既防止水土流失,竹桩腐烂后还能增肥土壤。
据悉,连南瑶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局将以此次植树活动为契机,以试点先行、分步推广的方式,建立改种示范区,组织农户参与培训,探索“工程加固+植被恢复+智能监测”的地质灾害风险区综合防治体系。从“疾风骤雨催竹倒”到“乔木苍翠护万家”,连南的绿色嬗变印证着:最动人的风景,不仅是满目葱茏,更是把人的生命安全镌刻在每寸土地上的初心。
通过此次活动,不仅提升了当地生态环境质量,更为山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矿勘院将履行公益职能,继续深化与自然资源局等政府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动更多类似的生态建设项目,为地灾防治工作和绿美广东提供技术支撑。
文、图|记者 严锦程 通讯员 朱平 邓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