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P付费下临床科室管理细则

DIP作为住院医疗费用按病种打包付费的主要支付方式,可推动医院加强病种管理与成本核算,进一步改善数据质量、规范医疗行为、提高运营效率,促进医院实现精细化管理和高质量发展。按照《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医保部门需要引导和协同医疗机构做好编码管理、信息传输、病案质控和内部运营管理机制转变方面的工作。

图片

同时,DIP政策的施行离不开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的积极响应与密切配合。临床科室是DIP政策组织实施的基本单元,临床科室医护人员是DIP政策的执行层、落地层,不仅要学习掌握DIP政策的要点、重点、难点,更要坚守医疗的初心,夯实诊疗质量与安全,确保病案书写规范准确,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诊疗、合理收费以及成本管控,方能有效推动DIP政策的顺利实施。


DIP付费下,临床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DIP付费下,临床科室不仅要学习政策,更重要的是组建DIP管理团队,制定主要病种目录和临床路径,增强成本管控意识,具体操作细节如下。

图片

组建DIP管理团队

临床科室首先要组建一支科室层面的医保管理队伍,充分调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将医保DIP管理作为科室一把手工程,列入科室重点工作。


首先,科室负责人应担任DIP管理小组组长,负责DIP全面管理工作。


其次,设置DIP专管员,原则上由高年资医师担任,担负DIP的日常管理、培训、监控及督导作用。专管员应能有效了解临床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且能够迅速解决,尤其是在DIP质量的监控审核工作中。


第三,有条件的科室可组建含DIP专管员、质控专管员、医保专管员、诊疗组长在内的管理团队,负责制定科室内部统一的运行规则,评估任何运行问题和组织审核。如下图所示:

图片

制定DIP管理制度

科室DIP专管员协助小组长负责DIP相关事务,具体内容如下:

组织开展DIP政策全员培训;

研究决定科室的定位发展与病种收治方向;

研究决定病种收治流程优化与规范管理;

研究决定资源调度、利用,成本核算与绩效分配问题;

制定主要病种的临床路径;

总结DIP业务与管理中存在的其他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达成共识以后由组长向医院DIP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反馈。


制定DIP相关标准

1.制定主要病种目录

根据分级诊疗、学科定位与病种特点,对本科室收治的病种进行全面梳理分析,将病种按照重点病种、次要病种等目录范围进行分类归档管理,以明确收治原则与管理重点,不断优化专科病种结构,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改善医疗费用结构。

图片

2.制定主要病种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是病种费用的形成和构成基础,对病种分值具有规范和引导作用。按照学科诊疗特色优势,依据循证医学发展,结合本科室诊疗流程,避免个人收治的随意性,由科室管理团队制定相应病种最优的诊疗临床路径,包含各类病种的诊断标准、检验检查项目、药品耗材使用、手术治疗方案、护理要求等。临床路径一经确认,形成科内统一执行的诊疗标准、规范指南,原则上不得随意变更,如有异常或更新,提出相应的行业新规交DIP管理小组重新审核变更。另外,要不断加强病种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医疗核心制度,确保质量安全。


3.制定重点监控药品、耗材目录

结合国家、省、市、医院颁布的药品、耗材医保目录及重点监控药品、耗材目录,制定本科室重点监控药品目录(含辅助药品、抗菌药品等目录)、重点监控耗材目录(含高值医用耗材、常用低值耗材等目录),严格科室二级库管理,结合临床路径方案,严把药品、耗材尤其是新药新材料使用的适应证,遵循循证医学原则与卫生技术评估证据,规范诊疗行为中对药品、耗材的选择与使用,遵循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原则,增强成本管控意识与高性价比理念,强化医保基金使用效率与病种合理控费管理。


DIP付费下,临床的具体执行措施有哪些?

为保证DIP管理流程规范性,科室整体流程设置应涵盖以下几个环节:


遵照科室病种收治范围

按照科室可开展的诊疗范围梳理本科室的病种库,根据医院的功能定位,严格遵照分级诊疗、入院标准等进行合理收治,将慢性、普通性疾病引导至基层医院收治,将疑难危急重症疾病、专科疾病、特色疾病等引导至上级医院或专科医院收治。


强化科室DIP培训学习

定期邀请职能部门进行政策培训及质量通报。组建多学科协作诊疗团队,对手术风险大,医疗事故概率高的高难度病种及病例,进行多学科之间的合作、联合诊疗,提升疑难复杂患者临床诊疗决策质量,以性价比最高、疗效最佳的诊疗方案开展诊疗。定期对本科室各亚专科、各诊疗组的医保运营与质控指标进 行回顾性分析点评、互评、多维度分析,改良诊治方式及临床路径。


严格病案书写及质控

各医疗组认真填写病案首页,确保信息填写完整,主要诊断和其他诊断填写正确,手术和操作填写规范。尤其对并发症、合并症、既往疾病、家族史、医院感染、肿瘤转移、放化疗、疾病发展阶段、特殊操作、出院状态等进行完整记录,以便于各级医师的评估、编码员编码、病种的准确入组以及评审专家的审核,避免因漏填写(编码)、错填写(编码)而错误入组,甚至被审核为高套分值行为。

图片

做好临床路径质量控制

包括临床路径入径率;病种费用水平、费用结构;住院日;大型设备检查合理性;合理用药用耗水平;患者满意度等情况。


加强双向转诊分级诊疗

根据学科定位和优势,以病种诊疗为中心,实现专病专治、简化流程、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以性价比最高、疗效最佳的诊疗方案开展诊疗。加强与上、下级医院的合作沟通,实现“重症上转、稳定下转”的双向转诊无缝衔接。既能解决慢性疾病患者长期在三级医院住院,浪费医保基金资源的情形,又能使亟需救治的人员得到充分的保障。


临床科室如何做好DIP运行分析工作

DIP实际付费后,若科室有亏损,那么就需要对科室病例做具体分析,那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解读。


(1)诊疗行为指标。设置低标准入院、分解住院、挂床住院等指标,定期获取相应的统计数据,由科室管理团队对违规情形及相关人员进行分析、通报、培训。


(2)病案质量指标。设置编码准确率、出入院诊断符合率等指标,定期由科室管理团队进行审核、评估。


(3)收费行为指标。设置病种次均费用、药品次均费用、耗材次均费用、检验检查次均费用、操作与收费符合率等指标,定期进行指标考核,并就考核结果组织科内分析、通报,不断规范收费行为。

来源 | 医院管理论坛报公众平台

编辑 | 刘莹 刘新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