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风险提示:警惕“理赔陷阱”,捍卫财产安全

警惕"人伤黄牛"陷阱,虚假理赔终成空

案例简介 

2024年1月,车主陈某驾驶车辆与一摩托车发生碰撞事故,致使摩托车驾驶员李某受伤。经诊断,李某伤情为创伤性颈椎间盘突出。事故发生后,在医院蹲点的“人伤黄牛”张某联系李某,张某自称是专业处理交通事故理赔的行家,向李某承诺能帮其从保险公司获取高额赔偿,只需收取大约10%的代理费,李某因对理赔流程不熟悉,且担心自己争取不到足够赔偿,便心动了,与张某签订了委托代理协议,并向其提供了身份证、银行卡等一系列个人及事故相关资料。

随后,张某为了实现高额索赔,联系一家司法鉴定机构,将李某伤情评定为八级伤残,并据此向法院提起诉讼,索赔金额高达23万元。经保险公司研判,认定李某的伤情与所评定的伤残等级严重不符,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相关条款,申请由法院鉴定名录内的司法鉴定机构对李某的伤残等级进行重新鉴定,新鉴定结果显示李某的伤情未达到伤残标准,最终在法院的调解下,双方达成无伤残赔付协议,此次保险理赔纠纷得以妥善解决。

案例解析 

1.“人伤黄牛”的常见手段

主动渗透:长期蹲守医院、交警队,伪装成律师、理赔专员接触伤者。

虚假承诺:利用消费者对理赔流程不熟悉,以“提高赔偿金”为诱饵,按赔偿比例抽成,达到利益捆绑。

伪造材料:通过虚构事故原因、夸大伤残等级或伪造签名文件骗取保险金。

信息窃取: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证、银行卡等敏感信息,用于非法转卖或二次诈骗。

2.选择“黄牛”的双重危害

法律风险:“人伤黄牛”伪造证据一旦认定,伤者配合伪造证据可能构成保险诈骗罪(《刑法》第198条),面临刑事责任。

经济损失:支付“黄牛”的高额代理费/定金无法索回;退还骗保虚报费用,甚至被列入保险黑名单,面临保费上涨的困境。

风险提示●●

1.拒绝“黄牛”诱惑:警惕自称“理赔顾问”“维权专家”的陌生人,勿轻信“高额赔付”“无需材料快速退保”等虚假承诺。

2.通过正规渠道维权:理赔应直接联系保险公司,遇争议问题通过纠纷调解中心/交警队调解,或委托正规律师或正规律所通过诉讼解决。

3.证据留存与救济措施:保留所有沟通记录、转账凭证、协议原件;若发现鉴定造假或费用欺诈,可向司法局、律师协会投诉,或起诉要求撤销合同、返还费用。

4.保护个人信息:妥善保管个人身份证、银行卡等重要信息,不轻易向陌生人提供。在提供相关资料时,要明确用途和使用范围,防止个人信息被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