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复旦博士后王灿将台湾硕士论文“繁简转换”后堂而皇之登上C刊,当西安交大副教授将英文论文“汉化”成中文成果,一个隐秘的真相似乎正探头探脑浮出水面:在学术GDP主义的无情鞭笞下,中国高校学者的基本生存状态早已异化为“重赏之下,必定抄袭”的荒诞戏码。这不是个别学者的道德溃败,而是整个学术生态在功利主义铁蹄下的系统性沦陷。
王灿跨越海峡的抄袭手法堪称当代学术黑产的教科书级操作:通过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批量抓取论文,仅需“修改标题+作者名+繁简转换”三步,就能让台湾弱势学科的冷门成果摇身一变成为大陆C刊的“学术矿藏”。这种“降维打击”背后,是两岸查重系统的“技术鸿沟”——大陆知网对港澳台文献覆盖率不足30%,繁简转换后查重率竟低至12%-15%。当学术监管沦为“皇帝的新衣”,抄袭者自然敢于赤膊上阵,将学术诚信玩成“猫鼠游戏”。
更荒诞的是,这种“跨海搬运”早已形成产业链。有知情者透露,部分学者甚至雇佣“代抄服务”,将台湾论文拆解重组后批量生产“学术快餐”。而涉事期刊《戏曲研究》《文学评论》的审稿流程更暴露出制度性失守:面对查重率18%的“安全范围”,编辑们对图表、注释甚至致谢部分的雷同视而不见,仿佛只要关键词不重复,就能堂而皇之收取“学术过路费”。
在“唯C刊论”的指挥棒下,中国高校青年教师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据《自然》杂志2024年调查,大陆学者平均每周需投入21小时写论文,远超教学和科研时间。武汉轻工大学给王灿下达的“3年5篇C刊”军令状,不过是全国高校普遍存在的“学术KPI暴政”的冰山一角。当学术成果被简化为冷冰冰的数字游戏,当职称晋升与论文数量挂钩,抄袭早已从道德问题异化为制度性生存需求。
这种学术军备竞赛式的扭曲激励机制催生出两大奇观:一是“热点投机主义”,学者们争相追逐“人工智能”“乡村振兴”“数字经济”等政策热点,甚至不惜伪造数据、抄袭热点论文;二是“学术代际剥削”,资深学者将国家级课题拆解为子课题,分配给年轻学者充当“学术打工仔”,自己坐收渔利。正如台湾学者王明德所言:“当大陆学者需要靠抄袭台湾硕士论文来维持学术生产时,这反映的不仅是个人操守问题,更是整个评价体系的崩溃。”
在学术江湖中,王灿事件的处理过程堪称学术经济的完整生态链:从导师失察、期刊放水,到高校护短、媒体失声,每个环节都暴露出制度性病灶。复旦大学在事件曝光后拖延通报一个月,武汉轻工大学火速删除官网信息,涉事期刊撤稿声明中连“抄袭”二字都不敢明说。这种集体沉默背后,是学术利益共同体的深度绑定——导师需要论文镀金,期刊需要流量维持排名,高校需要政绩工程,而抄袭者不过是这场盛宴中的“学术生产耗材”。
更讽刺的是,这场丑闻竟被某些“砖家”解读为“两岸学术交流的里程碑”。他们选择性忽视台湾女学者叶霑耗费三年追踪举报的辛酸,更对台湾高校加密论文数据库、大陆查重系统升级等实质性改进措施视而不见。当学术交流沦为“知识殖民”,当抄袭成为“学术创新”,可以肯定的说:这样的“交流”不要也罢!
要终结这场荒诞剧,仅靠撤稿、通报远远不够。需要的是制度性手术:
一是技术堵漏:将港澳台及国际论文库全面接入查重系统,攻克繁简转换、引用规范等技术难题;
二是评价革新:推行“代表作制度”,允许学者以深度研究替代论文数量考核,将教学、社会服务纳入评价体系;
三是责任连带:实行导师问责制,学生学术不端导师需承担连带责任,涉事期刊若多次出现抄袭事件应取消评级资格;
四是文化重塑:重建学术共同体的荣誉感,让“抄袭者”如同过街老鼠,让“学术骗子”无处遁形。
更重要的是,当学者不再为论文数量折腰,当学术评价回归价值本位,或许才能看到真正的“学术春天”。否则,王灿们的闹剧还将不断上演,而下一个被撕下画皮的,未必不是我们自己。毕竟,在“重赏之下”,谁敢保证自己不会成为下一个“学术裁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