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打假”AI!西湖大学最新研发,准确率95%以上

“未来的眼泪在哪里?机器不知道,伟大的作家是知道的。”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副主席麦家看来,90%的写作者都写不过AI,但AI无法取代人类。

文学家如是说,科学家也持着相似的看法。西湖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国际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知名专家张岳和团队对于AI创作的逻辑“了如指掌”,并开发了一双“火眼金睛”。

小学生用人工智能赶作业,大学生用AI写论文,AI假新闻欺骗大量受众……眼下,人工智能版的“真假美猴王”,已经给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图片AI假新闻网络截图

面对常人已无法判断的“李逵”和“李鬼”,张岳团队研发出了一套无监督检测系统,经过验证,该系统对人类还是AI生成文字的判断准确率高达95%以上。

其原理直击本质:人类写作基于意图驱动,而AI依赖概率预测——虽然“才高八斗”,坐拥全世界所有的图书馆,但每当AI遣词造句,它的优先选择,会是所有字句中出现概率最高的那一个。

比如续写“我吃了一顿……”,了解语言文法的AI,会接上“饭”这个字。它不会冒险去选择“水”,但人类可以写出:“我吃了一顿水平很高的饭。”

这正反证了人类“妙笔生花”的珍贵之处:AI生成文本的每个词都像在走钢丝,不追求巧妙,但追求风险最小化,倾向于回避错误的表达。

知己知彼之后,团队的应用以此为突破口,通过分析文本的概率分布差异,结合人类因果推理的思维特征,来对文章进行判断和检测。

“利用这种差别,我们可以对互联网上的任何文本进行概率判断和估算,检测机器作品还是人工作品,”张岳介绍,“相关产品已在实验室开始简单部署。”

图片西湖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国际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知名专家张岳 受访对象供图

针对这项成果,国际权威科技商业媒体《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曾评价,目前技术已经在理论上扫清了所有实际应用的障碍,在未来诸多场景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虽然走在AI“打假”的路上,但张岳对于AI使用的态度是乐观的。在他看来,就和现在的电力、机械一样,未来,人类社会一定会和AI共存。

张岳建议,学生们可以多将AI工具化。“比如用AI完成资料搜集、数据分析等机械性工作,释放精力用于批判性思考;或使用AI对论文进行润色和修改,减少常识性、语法性错误。”

潮新闻记者 林辰辰 通讯员 张弛
责任编辑:何昉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