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大堰乡赵家堰村,91岁老党员万官鼎的灵堂前,219户乡亲手持十元纸币排队吊唁的场景,成了这个春天最特殊的乡村图景。从收到“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起,万官鼎就开始和子女强调要算明白“人情账”,“莫让礼金压弯脊梁,莫因丧事污了名声。”此后几年,每逢过年过节都反复叮嘱,直到去世前几个小时,还在和孩子们交代:“后事要简、莫收厚礼。”老人去世后,他的子女们也严格遵循老人的嘱托,在灵堂外醒目告示“白事简办,礼金十元”。亲友们也纷纷响应,很多人带着1000元礼金来,最后也只交了10元。万官鼎老人的儿子明白,父亲这是要在“人生最后大事”上继续当模范。
长期以来,农村人情往来复杂,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不良风俗习惯积弊难返。在很多地方,丧事体不体面,随礼厚不厚重,成了展现孝心与人情的标尺。不少人即便不堪重负,碍于情面,也只能咬牙上礼。而主家为了对得起收回来的高额礼金,往往掏空口袋也要大办宴席,人情往来的成本就这样层层累加,越来越高,最后连红白事本身都变了味。我们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国家一直重视农村移风易俗工作,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强调了要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各地也都积极做出了响应,像安徽淮南的寿县出台“红白事操作指南”,明文规定“婚宴酒席不超过20桌,农村每桌不超500元,礼金最高600元”。还有山东临沂兰陵县的代村,村集体投资建了公共餐厅,村民办红白事可以免费使用,宴席由红白理事会监督,不能大操大办,随礼最高也不超过三五百元。这些制度创新,都是给乡村人情债做减法的具体实践。万官鼎,年龄91岁,党龄67年,临终前用生命最后一口气,给人情攀比、大操大办一个果断的回绝,十分体面地把葬礼拉回到缅怀与追思,树立了优良家风,引导了文明乡风。10元礼金,是91岁老党员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课”,尤其是党员同志、村干部们,移风易俗需要我们率先垂范。希望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移风易俗的重要性,让文明新风吹遍乡村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