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箫笛文史集萃》线上读 ▏仙翁授艺

玉屏投稿邮箱:weiyuping1984@qq.com


仙翁授艺

於江

  明嘉靖初,平溪、清浪、镇远、偏桥四卫赴武昌考生在洞庭湖遭遇大风翻船,全部丧生,且沿途匪患严重,时遭劫掠,导致平溪卫20余年无人敢于赴考。

  嘉靖二十五年(1546),时任右副都御史的平溪卫人侯位,为桑梓莘莘后学长远计议,奏请将四卫考生附入贵州乡试,朝廷准奏。此事于平溪卫意义极大,实乃本卫自湖广布政使司划归贵州承宣布政司肇始。一时间,士民愉怡,文风翕悦。

  及至嘉靖三十五年(1556)孟春,平溪卫山明水净,政通人和,㵲水河上舟楫往来,商旅不绝,一派繁华景象。

  卫城郑府内却是一片紧张。指挥使郑嗣贤满面愁容,来回踱步。原来其妻侯氏即将临盆,稳婆来了多时仍不见生产。

  郑氏乃平溪望族。其祖上郑忠于永乐年初以军功授平溪卫指挥使。忠子郑泰世袭其职,因平定蒙能造反,击毙3000余人,被列为一代名宦。

  话说郑嗣贤正在愁苦无助、祈祷列祖列宗护佑之时,门外飞来几只黄鹂,在柳枝上跳跃欢叫,其声婉转悠扬,悦耳动听。紧接着屋内传来一阵“哇!哇!哇!”的啼哭声。仆人来报“喜得贵子!”郑甚喜,大宴宾客,取名维藩。

  郑维藩,字金庸。从小聪颖,且异于常人。从四五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算术,尤对唐诗极感兴趣,吟诵时抑扬顿挫,颇有节奏。最令人惊诧的是,对丝竹管乐兴致极浓。逢年过节,遇人演奏总要凑个热闹,而且学得有模有样。族人多赞“有异才,日后必成大器!”到了十五六岁,维藩又喜游山玩水,工于诗文。时人盛赞“有中晚唐诗人之遗风”。

  维藩不仅聪慧,也极勤奋好学,乃平溪卫后起饱学之士。万历十三年(1585),时年29岁的郑维藩与平溪诸生赴贵阳参加乡试,得中举人。郑府张灯结彩,卫署官员、族亲均登门致贺。然郑父外表洋溢和颜悦色,心里却阴霾难开,真是喜忧参半。维藩娶妻多年,妻钱氏一直未有身孕。维藩乃长子,虽中举人,仍是美中不足。

  维藩一边在家潜心读书,候补官缺,一边游山玩水,写诗作文。次年三月,惠风和畅,维藩突然起意去镇远卫拜访去年一同参加乡试结识的好友王即之,当即乘船溯㵲水而上。

  沿途阳光和煦,波光粼粼。两岸青山连绵,奇峰突兀。维藩心情大好,顿感旅途短暂,当日傍晚即抵达镇远。是夜,与即之推杯换盏,互诉近况,交流读书心得,聊谈奇闻轶事。连续几日,二人白日泛舟览胜,夜间对饮酬和。

  这一日逢镇远赶集,二人赴集市游玩。在一古玩店,维藩见一茶壶甚是雅致,遂低首把玩片刻。转身时不慎与一来人相撞。维藩站定后连忙俯身作揖道歉。细看对方是一老翁,鹤发童颜,目光如炬,面色红润,头挽椎髻,身披一鹿皮,手执鹿角杖。见老翁仙风道骨,气度不凡,维藩心生敬意,又是一揖。

  这老翁也是有来头之人。他出自书香门第,从小饱读诗书,也曾立志仕途。后迭遭变故,家道中落,遂无意仕途,看破功名利禄,以一衣一杖云游四海,人称鹿皮仙翁。前些时日云游至镇远,今偶遇维藩,见其眉清目秀,气宇轩昂,且多礼节,很有相见恨晚之意。两人一见如故,互生好感,不觉交谈起来。

  维藩自云他乃平溪卫后学郑生,喜览胜吟咏,粗通音律,去岁有幸中举。镇远之行有幸结识仙翁,三生有幸。

  鹿皮仙翁见维藩谦逊知礼,又知平溪卫乃黔楚要冲,地灵人杰,家弦户诵,欲前往一游。

  次日清晨,二人顺㵲水而下,一路观景览胜,相谈甚欢。午时行至平溪卫。见江北青山绵亘,层叠而下,屹立如屏。南岸卫城巍峨,江上风帆来往穿梭,不禁为此地风物所迷。

  二人由北门渡口下船登岸,从拱宸门入城前往郑府稍事休息。晚餐时,指挥使郑嗣贤前来陪同,见仙翁后肃然起敬,恭请仙翁多指正教化维藩。

  次日,二人登临城南得胜楼、南明楼揽览观景。维藩一一介绍平溪卫的历史、人文、典故。鹿皮仙翁忽地眼前一亮,让维藩带他去郊外一游。维藩不明所以,就带着鹿皮仙翁转自东门出城。

  行至城东三里,见一岩洞。上有水串流十行,犹如水帘洞。四周崇山峻岭,溪水环绕。鹿皮仙翁在洞前驻足,拿起鹿角杖在洞口一阵刻画,片刻间,“鹿栖洞”三个大字赫然在目。仙翁正在修道,需在有灵气之地汲天地之精华。约维藩三日后前来探望。

  一晃三日便过,维藩如约而至。在洞口连呼几声,均无应答,遂迈步入洞。见鹿皮仙翁半躺半卧于壁角处,维藩快步上前,蹲身扶起仙翁,见其面容枯槁,气息滞碍。

图片

中国箫笛之乡——玉屏

  维藩急行回城,雇了几个轿夫将鹿皮仙翁送回郑府。请来郎中把脉开方取药,与妻钱氏悉心照料。不觉已有月余,仙翁逐渐恢复如初。时值四月,时而几场春雨,洗净尘世迷蒙,目之所及,总是一片清新绿意。仙翁卧床已久,按捺不住想外出走走,散遣郁闷。

  这一日阳光正好,熏风南来。二人出了东门,沿着馆驿向东徐行。至㵲水边见一悬崖峭壁,累石千叠,如书卷堆砌,故曰“万卷书岩”。顺石阶至山顶,上有一亭,题额“秋兴亭”,乃古人读书之所。

  二人登高望远,极目骋怀,俯视㵲水西来,奔流不息。岩右沙鸥翔集,渔舟上下。对岸石莲峰竞相矗立,峰顶石岩如莲花七瓣,甚为壮观。

  鹿皮仙翁对此美景良辰,回想一生坎坷,不禁感系于怀,人于天地万物如俯仰之间,甚是渺然。只见他凝神静气,从身后布囊中抽出一支洞箫,抚指按处,缓缓吹奏一曲《平沙落雁》,如泣如诉,似梦似幻。凄美的箫声在山峰萦绕,委婉含蓄,余味无穷。

  维藩听得如痴如醉,尽情欣赏,不忍打断。一曲终了,余音犹在。维藩精音律,喜管弦,盛赞不已,恳请借箫一奏,古箫名曲《忆吹箫》娓娓道来,韵律尚可。鹿皮仙翁很是意外,没想到维藩既善诗文,又通音律。

  深夜,鹿皮仙翁秉烛抚箫,思绪万千:镇远、平溪之行,与维藩有缘。此子乃县邑望族之后,有文采,知礼仪,予我这方外之人悉心照顾月余而不弃,实属品行高洁。且有异才,通音律。今若将制箫绝艺传之,也不枉结识之缘。

  次日,仙翁问维藩附近可有竹?维藩略加思索:城西飞凤山美竹参天,修篁遍地,可往寻之。遂带着刀具,出城西行五里,见群山攒翠,中耸一峰,旁舒两翼,状若飞凤。中有石隙,泉水飞流,下有野鸡河环流而下。

  二人涉河登山,山势陡峭,除了茂林修竹,间有遍野幽兰。飞凤山因多翠竹兰草,幽香四时不绝,故又名“众香山”,山路有一佛殿,邑人士子多读书其上,中举者不在少数。

  鹿皮仙翁一路不语,一边赏景一边鉴竹,遇圆润节匀者皆伐之。至日落西山,二人携水竹十余枝返城。

图片
始建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的玉屏七眼桥

  次日清晨,鹿皮仙翁吩咐维藩在客厅简单布置行拜师礼,并找来锯子、凿子、钻子等工具,生一炉炭火。只一天工夫,仙翁将洞箫制作技艺授与维藩。

  又过数日,鹿皮仙翁已生去意,嘱咐维藩:“难得你我有缘,然而聚散无期,制箫一艺已传与你,日后定能让郑家世代受益。此艺只宜家传,未可外授。”临别,仙翁又赠维藩一语:“培补心田,当生贵子。”说完,背着两支维藩所制洞箫,拄着鹿角杖,飘然而去。

  维藩将制箫绝艺视为至宝,每日寻竹制箫,吟箫作诗,几近废寝忘食。然而郑父却极不满。古时阶层划分中,对手工艺人甚为鄙薄,视为下九流之一。郑氏乃卫中望族,世代名宦,维藩又中得举人功名,尚望他进士及第光耀门楣,此时未登科甲也无子嗣,终日把竹弄枝,摆弄奇技淫巧,吹奏幽媚之音,实在愧对列祖列宗。

  维藩不敢多言,两月不敢触竹,但始终放不下制箫的执念,只能趁父亲办公时偷摸制作,并以其号“平溪不其山人”刻于箫管赠送友人,故名“平箫”,不知不觉间遍为流传。

  一日,郑父嗣贤正在卫署办公。突然来了两名钦差,命平溪卫指挥史郑嗣贤接旨。郑嗣贤以为犯了大明律例闯下大祸,战战兢兢跪地接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闻平溪卫郑氏所制洞箫,音质清越,工艺精良。敕令从即日起,每年制一对神品洞箫贡奉朝廷。”

  原来鹿皮仙翁从平溪辞别后,继续云游,于仲秋八月抵达皇城北京。在一风清月白之夜,他突发雅兴,在紫禁城外吹起洞箫。

  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正为国本之争,与内阁大臣闹得不愉快,终日不理朝政。当晚,正在御花园与皇贵妃郑氏赏月,被突如其来的箫声所陶醉。不禁感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遂令内臣出宫寻找。遂得知所奏之洞箫乃平溪卫郑氏所制。于是遣钦差至平溪,令郑氏年年以平箫进贡。

  次年,郑妻钱氏产子逢乾,后又产次子逢皋。应了鹿皮仙翁“培补心田,当生贵子”之语。

  维藩随后赴京考选,得任河南荥阳知县。公务之暇,制箫赠与上司、同僚,使平箫誉满京城。从此郑氏家族将制箫绝艺代代相传,世守其业。

  从明万历年间至清雍正年初,郑氏制箫,主要作为精美礼品赠与官员、文人雅士把玩。至清雍正五年(1727),平溪卫隶贵州省管辖,撤卫改玉屏县。郑氏后人研制了竹笛,与平箫合称“平箫玉笛”。

  清咸丰年间,得“平箫玉笛”制作技艺真传的郑氏第十六世孙郑汝秀,因胡林翼征集黔勇军而投身军营,家境日渐窘迫。其妻刘氏为了生计,与公公、婆母专制箫笛售卖。至此,“平箫玉笛”才作为商品流入市场。

  1915年,郑氏第十七世孙郑登荣(步青)、郑桂荣(丹青)兄弟共制的一对平箫,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

  1916年,玉屏另一支郑氏后人郑卓斋根据鹿皮仙翁传授郑维藩平箫制作技艺的史实故事,撰联“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记述这段历史佳话。


文章节选至《玉屏箫笛文史集萃》

编:徐雪 校:杨可佳 吴梦洁 审:赵林 覃嵩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