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赚百元”真相调查:极速版APP广告背后的盈利陷阱

随着短视频应用的不断普及,类似“别打工了,下载应用就能赚钱,微信提现到账”的广告铺天盖地。甚至有广告直接打出“看视频赚100元”“走路就能领现金”等口号,以夸张收益为诱饵。

这些广告商锁定老年人、农民工、宝妈等经济基础薄弱、空闲时间较多的人群。对于辛苦劳作却收入微薄的他们来说,如此“美好”的赚钱机会无疑充满诱惑力。


看视频日赚百元,走路就能领现金?

封面新闻注意到,为强化说服力,广告商利用数字技术制作各类“收益证明”,形成社会认同效应,通过各类“收益截图”和用户提现凭证,制造他人赚钱成功的假象。网络上流传着一些用户晒出的红包到账截图,显示几天就赚了几十元甚至上百元。

图片

然而这些截图极具误导性:要么是平台精心挑选乃至伪造的少数案例,要么压根就是广告演员在表演。这些收益展示更像是捕鱼用的诱饵,让用户误以为唾手可得。

实际上,在这背后其实是广告商引用户“以身入局”的套路。

当用户满怀期待地进入这些极速版APP后才发现,起初,新用户往往能得到几元不等的“见面礼”红包,但继续使用一段时间后,金币奖励急速衰减,从每刷一个视频奖励几百金币降到几十、个位数。

显然,这种“刷视频赚钱”的模式下,用户付出了大量时间精力,换来的却只是微乎其微的报酬。所谓看视频拿现金的高额回报,最终大多沦为空头支票。

广告暗藏陷阱:诈骗风险高企

这种形式无可厚非,但是否真的能够实现广告商宣称的收益?封面新闻尝试后发现,当用户准备提现时,更大的套路才开始显现。

以某短视频平台注意到的短剧广告为例,广告内宣称新用户可领最高39元现金红包,且随时可以提现至个人账户,而在实际体验后发现,实际无法获得广告内所宣称的收益。仔细看宣传广告的视频,一行灰色不显眼的小字“视频仅为广告创意”。通过类似这样的套路,不少用户被广告商所宣称的高额奖励所吸引,成为虚构的奖励下新增的用户量。

图片

此外,很多广告所宣传的“赚钱方式”设置了苛刻的提现门槛:小额如0.5元、1元可以秒速提现,但一旦金额稍大,系统就频频以各种理由限制。

从诱导下载到使用提现,全流程都布满精心设计的套路:让用户为了兑现最初许下的“大饼”,不断掉进观看广告的无底洞,甚至帮忙推广更多APP。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广告内容本身,往往也充斥着坑骗陷阱和虚假营销。许多广告打着福利旗号,实际引导用户掉入诈骗泥潭。

在黑猫投诉上,一位用户就遇到这样的骗局:他在网上看到“花49元充200元话费”的广告便心动付款,填完信息后却被要求下载另一款App才能兑现,结果发现是一家贷款平台。也有打车软件声称关注公众号领券,但点进去才发现需要“激活额度”才能拿到16元打车券。这些借贷类广告套路深、迷惑性强,不少年轻用户稀里糊涂就开通了贷款,直到被催还款才如梦初醒。

结语:别再套路朴实用户,亟待规范与自省

“极速版”的初衷是为下沉市场用户提供更轻便易用的应用版本。极速版通常保留主应用核心功能,界面简单,安装包体积小且省流量,方便手机配置较低、存储空间有限的人群使用。

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渗透率接近饱和,广告技术正面临更严峻的增长压力。部分企业转向开发针对特定群体的精准投放系统,将尚未完全融入数字时代的中老年群体作为重点对象。

对广告商来说,这些用户不需要高额补贴就能获取,观看广告的耐心也更强,是可以低成本变现的“优质”用户群。

但对用户而言,这些存在于极速版APP广告宣传的赚钱方式早已变味,表面上给了用户几块钱红包,实际上通过轰炸式广告赚走了远超百倍的收益,将本应惠民利民的产品变成了逐利剥削的工具。

泰和泰律师事务所杨琦律师向封面新闻表示:广告商通过“夸大提现金额或隐瞒提现条件”等方式逼用户看更多更长时间的广告,用户难以提现或者提现金额微薄。广告商以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用户的行为已经涉嫌构成虚假宣传,侵害用户的合法权益,市场监管部门有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责令广告商停止发布广告、消除影响、处以罚款等,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等。

如果违法收集用户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并出售或提供给他人,则涉嫌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甚至涉嫌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此外,若广告商利用信息网络为实施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发布虚假广告信息,将构成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面临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以及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等处罚。

数字营销技术本身并非问题所在,问题在于如何确保这些强大的技术工具被合理、合法、合乎伦理地应用。期待相关监管部门与行业组织能够共同推动数字广告技术的健康发展,让先进技术真正服务于创造价值,而非制造陷阱。

封面新闻记者 温彦博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