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嘴杓鹬:一种鸟类又又又灭绝了,几个月无人问津,为什么它们无法复制「朱鹮奇迹」?

AI划重点 · 全文约3601字,阅读需11分钟

1.细嘴杓鹬已宣告灭绝,几个月来全网未有关注,原因在于它们无法复制朱鹮奇迹。

2.细嘴杓鹬属于鸻形目,特征为长喙,具有迁徙习性,主要分布在水滨环境。

3.由于栖息地破坏和繁殖能力等因素,细嘴杓鹬在2024年底被明确归类为灭绝。

4.然而,朱鹮作为留鸟,在42年的有效保护和繁育下,成功实现了全国种群数达1万左右的规模。

5.保护物种,尤其是迁徙的候鸟,需要更高级别的全球保护,以保护它们的栖息地。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细嘴杓鹬已宣告灭绝,几个月来全网还没什么讨论,为什么这种鸟不能复制「朱鹮奇迹」?

图片

嗯,我们又亲眼见证了一种活生生的鸟,只剩下了标本……

图片

提到细嘴杓鹬(Numenius tenuirostris),或许无数人会觉得陌生。

但如果提到鹬蚌相争,可能大家立马就瞬间激活了记忆。

图片

这个战国策中的鹬,正是鹬这种水鸟。

熟悉皮克斯动画的,也一定对《鹬》这个短篇动画不陌生。

图片可爱的鹬

网络上的鹬也总是给人一种憨萌憨萌的画风。

图片为了找点吃的,俺容易吗?

细嘴杓鹬或许是鹬中画风难得优雅的动物之一。

而它们栩栩如生的,仅仅只剩下了标本。

图片

我是从同样的科普作者 @一个男人在流浪 那里才知道这种鸟类的灭绝。

非常遗憾,直到它们灭绝才再一次重新认识它们。

图片左边红圈-鸻形目(鹬所在的位置)

这是整个鸟类系统发育树,细嘴杓鹬属于鸻形目 Charadriiformes

整个鸟纲,最庞大的两类,主要是陆鸟类(Telluraves)和水鸟类(Aequornithes)。

鸻形目在整个鸟类大家族中,看起来并不怎么起眼,但演化史上却有着特殊的意义 。

这是一类特征比较古老的鸟类,它们的遗传谱系起源于7900千万~1.02亿年前的白垩纪,也是整个白垩纪期间,除了恐龙之外发现的唯一今鸟类化石 。

图片

由于鸻形目的鸟类大多活跃于水滨,因此有时候别称为滨鸟(Shorebirds)、涉禽(wader)

总之,它们是一类栖息在水滨,高度依赖水岸环境的鸟类。

图片

没错,它们和整点薯条的海鸥有亲缘关系,都是鸻形目大家族。

由于对水滨的高度依赖,它们对水环境的变化也非常的敏感,属于一种水生环境变化指示种动物(indicator species)

  • 指示性动物,顾名思义,测量它的生境就能反应其它物种的生境,测量它的种群特征就能反应其它物种的种群特征,那么就可以帮助我们在分析其它物种时,大大节约成本。这样的物种就叫做指示种。

鸻形目的特点决定了,栖息地广泛的类群可以发展出足够繁荣的种群,而栖息地专一的类群则可能因为栖息地水滨环境变化而很容易灭绝。

这是细嘴杓鹬在鸻形目中的位置:

鸻形目 Charadriiformes-鹬亚目 Scolopaci-鹬科 Scolopacidae-杓鹬属 Numenius

相比起其它的鹬科鸟类,杓鹬属的鸟喙都很长,属于典型的适应性特化。

中文名,也是因形得名。

杓鹬普遍具有迁徙习性,总共有九种:

长嘴杓鹬 Numenius americanus

图片

大杓鹬 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

图片

欧亚中杓鹬 Numenius phaeopu

图片

哈德逊中杓鹬 Numenius hudsonicus

图片

小杓鹬 Numenius minutus

图片嘴最短的杓鹬

白腰杓鹬 Numenius tenuirostris

图片

太平洋杓鹬 Numenius tahitiensis

图片

细嘴杓鹬 Numenius tenuirostris

图片

极北杓鹬 Numenius borealis

图片

可以看出不同的杓鹬都有一定的差异,差异主要在嘴的长度及局部毛色上。

这是9种杓鹬的IUCN红色名录受胁等级,及种群估值(2021年以前):

图片IUCN等级:EN-濒危、VU-易危、NT-近危、LC-无危

在2021年以前的IUCN红色名录中 ,细嘴杓鹬和极北杓鹬都属于极度濒危(Critically Endangered),极北杓鹬标注为极有可能已经灭绝。

大杓鹬属于濒危,太平洋杓鹬属于易危,白腰杓鹬属于近危,其它的无危。

  • 濒危等级由栖息地破坏、繁殖能力、种群数等因素综合评估决定,并非单一由种群数决定。

细嘴杓鹬在2024年底明确灭绝。

极北杓鹬最后一只出现的时间比细嘴杓鹬更晚,的确很有可能早就灭绝了。

如果极北杓鹬的确已经灭绝,那么这一种鸟类,将会是明确因为被人类直接捕杀所灭绝的鸟类之一 。

就像北美旅鸽曾是北美数量最多的鸟类之一样,极北杓鹬曾是北美数量最多的滨鸟,达数百万只的规模。

这个数量虽然远远不及50亿的旅鸽,但对于滨鸟来说,规模已经相当的庞大。

图片极北杓鹬曾经的分布

在旅鸽都能被灭绝的北美,更加脆弱的极北杓鹬,似乎命运早已经注定。

19世纪后期,每年都有数千只极北杓鹬被捕杀。

最后一次的明确目击报告是1963年,自1987年以后便再也没有了目击报告。

我们有理由相信,极北杓鹬比细嘴杓鹬更早灭绝,唯一缺少的就是一次系统性调查的确认。

而细嘴杓鹬灭绝的系统性调查正是在2024年底完成的 。

结果显示:96%的可能性不再存在,根据IUCN红色名录指南将其归类为灭绝。

图片细嘴杓鹬的自然分布

这是1895年以来的所有目击报告:

图片从上到下:不支持、支持(最后照片1995年)、标本(最后出现在1983年)

基于目击报告的种群规模:

图片

数据模型显示,2000年以后,细嘴杓鹬便已经有了极大的灭绝可能。

细嘴杓鹬的灭绝与人类捕杀和栖息地的破坏都有关系。

  • 在过去(1909年~1925年),细嘴杓鹬被唯一证实的繁殖栖息地,位于俄罗斯北部的一小块凸起的沼泽地。后来通过同位素分析,发现它们的主要繁殖范围在哈萨克斯坦的一个狭窄地带

1900年以前,细嘴杓鹬同样是一种数量不低的鸟类。

不过进入20世纪以后,数量便开始下滑。

20世纪中叶可能已经降低至1000只左右,20世纪下半叶,便可能进一步从几百只降低自几十只。

2000年时便猜测这种鸟类已经灭绝。

2008年以后,在伊朗、哈萨克斯坦、沙特阿拉伯、突尼斯等大范围的地方都没有找到任何细嘴杓鹬的踪迹。

过去20年,很多人都认为细嘴杓鹬已经灭绝,但大多数人还抱有念想。

2024年底的报告,彻底击碎了这些念想。

细嘴杓鹬无法复制“朱鹮奇迹”,最根本的原因有两种:

首先,细嘴杓鹬作为一种候鸟,拥有迁徙的习性,而且是跨国际迁徙,使得对其种群的保护极其的困难。

其次,细嘴杓鹬的栖息地位于草原,不仅种群分布密度低,而且水文条件本身就差,也更容易被破坏,因此保护起来也非常的困难。

朱鹮的保护则非常不同。

作为一种留鸟,虽然1981年发现仅仅只有7只,但仅仅分布在陕西洋县比较小的范围内,可以进行有效的保护。

而且野化放归的所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因此可以循序渐进地扩大繁殖。

以上的条件,在42年的有效保护和繁育下,最终逐渐在安康宁陕、铜川耀州、宝鸡千阳、西安周至、渭南华阴临渭、西安蓝田等地野化放归……

最终实现全国朱鹮种群数达1万左右的规模。

当然,朱鹮奇迹的成功,背后少不了对它们栖息地的严格保护。

说穿了,要保护一个物种,不仅仅要保护这个物种本身,最重要的是保护它们的栖息地。

对于细嘴杓鹬来说,作为一种迁徙的滨鸟,它们的栖息地更容易受到破坏,而且不容易恢复。

像细嘴杓鹬这样的千千万万的类似候鸟来说,尤其是远距离迁徙的候鸟,要得到强有力的保护,需要的保护级别,也是全球性……

对于原本成功的物种,因为人为原因导致灭绝,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

无论怎么样,希望人为原因导致的物种灭绝,未来能越来越能少,最终能完全避免。

不要等到它们灭绝了,才认识它们。

参考文献:

  1. ^Stiller J, Feng S, Chowdhury A A, et al. Complexity of avian evolution revealed by family-level genomes[J]. Nature, 2024, 629(8013): 851-860.

  2. ^Černý, David, and Rossy Natale. "Comprehensive taxon sampling and vetted fossils help clarify the time tree of shorebirds (Aves, Charadriiformes)."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177 (2022): 107620.

  3. ^Ericson P G P, Anderson C L, Britton T, et al. Diversification of Neoaves: integration of molecular sequence data and fossils[J]. Biology letters, 2006, 2(4): 543-547.

  4. ^Baker, Allan J., Sérgio L. Pereira, and Tara A. Paton.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nd divergence times of Charadriiformes genera: multigene evidence for the Cretaceous origin of at least 14 clades of shorebirds." Biology letters 3.2 (2007): 205-210.

  5. ^https://www.iucnredlist.org/species/22693170/178901365

  6. ^https://www.iucnredlist.org/species/22693185/131111201

  7. ^Craig, Robert J. "External anatomy, plumages, and histor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Eskimo Curlew (Numenius borealis)." The Wilson Journal of Ornithology 131.3 (2019): 543-552.

  8. ^Buchanan, Graeme M., et al. "Global extinction of Slender‐billed Curlew (Numenius tenuirostris)." Ibis (2024).

  9. ^Buchanan, Graeme M., et al. "The potential breeding range of slender-billed curlew Numenius tenuirostris identified from stable-isotope analysis." Bird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28.2 (2018): 228-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