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材料技术:微观世界的无限可能

早在20世纪,我国科学家钱学森就曾预言:“纳米左右和纳米以下的结构将是下一阶段科技发展的特点,会是一次技术革命,从而将是21世纪的又一次产业革命。”当前,纳米材料的前沿研究已经成为汇聚了化学、物理、生物、材料等多学科的交叉焦点研究,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领域、能源环境领域、生物医药领域,使其成为推动21世纪全球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之一,也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



基本特性

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1~100nm)或由其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纳米材料的基本单元可以由原子团簇、纳米微粒、纳米线、纳米管或纳米膜组成,既可以是金属材料,也可以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等。

图片

纳米材料的主要形式

纳米材料的分类  纳米材料按维度分为零维纳米材料、一维纳米材料、二维纳米材料和三维纳米材料。零维纳米材料是指空间中的三个维度均在纳米尺度范围内的纳米材料,如量子点、纳米晶、原子团簇等;一维纳米材料是指有两个维度在纳米尺度范围内的纳米材料,如纳米线、纳米棒、纳米管等;二维纳米材料是指有一个维度在纳米尺度范围内的纳米材料,如纳米薄膜、纳米片、石墨烯等;三维纳米材料一般指纳米结构材料,如纳米介孔材料等。按照材料性质划分,可分为纳米金属材料、纳米非金属材料,纳米高分子材料和纳米复合材料。

纳米材料的三大物理效应  当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达到纳米尺度时,物质所具有的物理特性、化学性质和生物学属性均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产生出一系列独特的效应,这些效应既不同于宏观物体,也不同于单个孤立原子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一般来说,纳米尺度具备三大物理效应: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效应。

表面效应:随着颗粒半径变小,将造成其比表面积显著增加和颗粒表面原子数明显增加,而颗粒表面的原子之间缺少化学键相连,造成的不饱和性使得其易与其他原子相结合而稳定下来,因此表现出很高的化学活性。典型例子就是金在纳米尺度上的催化活性。当金颗粒尺度来到2nm时,其可以获得更大的比表面积或台阶数,从而增强了其催化性能,这也使得2nm的金纳米颗粒在一氧化碳氧化反应和丙烯环氧化反应中得到广泛应用。

小尺寸效应:在纳米尺度下,当微粒尺寸接近或小于光波波长、德布罗意波长、超导态相干长度、透射深度等关键物理特征尺度时,材料内部的原子排列和相互作用发生显著改变。晶体原本规则的周期性边界条件被打破,非晶态纳米微粒的表面原子密度降低,致使材料的声学、光学、电学、磁学、热学以及力学等宏观性能出现一系列新的变化。因此金属微粒达到纳米状态时就都将呈现黑色,微粒的尺寸越小颜色愈黑,这被利用来可制造高效率光热、光电转换材料。晶体达到纳米尺寸时熔点会显著降低,以金这种金属为例,当其基本结构的直径从10nm降到5nm时,其熔点将从常规状态下的940℃降至 830℃,凭借这一特性,它在粉末冶金工业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量子效应:当颗粒的尺寸来到纳米级时,受量子力学规律影响产生的特殊现象,包括量子尺寸效应、量子隧穿效应、库仑阻塞效应。材料进入纳米尺寸,电子运动将受限,原本连续的电子能谱变为离散能级,就会发生量子尺寸效应,这使半导体纳米粒子的吸收光谱蓝移,这广泛应用于光电器件、生物荧光标记等领域。微观粒子有一定概率穿越高于自生能量的势垒,就会发生量子隧穿效应,在纳米材料中,它可能影响纳米电子器件性能,也被用于设计单电子晶体管等新型器件。在纳米尺度下,小的金属颗粒或半导体量子点与周围电容耦合,电子间的库仑排斥力阻碍电子进入纳米颗粒,就会发生库伦阻塞效应,该效应在单电子晶体管和量子点存储器等器件中有重要应用,可实现低功耗信号处理及提高存储性能。

发展现状

纳米材料作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前沿科技领域之一,其发展势头迅猛,从社会民生到国防科技,从基础科研到产业化应用,从电子设备、生物医药到航空航天、汽车制造,新的纳米材料不断涌现,其所具备的独特性为解决诸多传统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这也使得在2023年全球纳米材料市场规模达到近757.21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这一规模将达到约1800.26亿美元。

图片

纳米科技的发展

美国  从2000年开始,美国逐步推进“国家纳米技术计划”(NNI),该计划聚焦于八个关键领域展开深入研究与探索:一是基本现象及过程;二是纳米材料;三是纳米器件及系统;四是设备研究、测量技术和标准;五是纳米制造;六是主要研发设施;七是环境、健康与安全;八是教育和社会层面。美国在纳米材料领域处于全面领先地位,成果卓著。在电子信息领域,Cerebras系统公司推出了5纳米“晶圆级引擎3”(WSE-3)芯片,麻省理工学院团队研制了纳米级3D晶体管。美国研究人员还在研究开发基于纳米材料的柔性电子器件,这些柔性显示屏、柔性传感器和柔性电池等,将广泛应用于未来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航空航天领域,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采用了纳米增强复合材料,通过在传统复合材料中添加纳米级别的增强相,如碳纳米管、纳米陶瓷颗粒等,减轻了航天器的自身重量,提高了有效载荷,提升了飞行性能,助力航天器在深空探测、通信中继等任务中发挥更大效能。在生物医药领域,美国科研人员开发的一种基于纳米金的免疫层析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的快速检测方法,实现对生物特定抗原的快速、灵敏检测。另外,美国的科研人员开发出了一种基于纳米材料的药物载体系统,该系统能够将药物包裹在纳米颗粒内部,并通过对纳米颗粒表面进行修饰,实现对药物的靶向传递和控释。在能源环境领域,研究人员发现了可在原子尺度上调控层状杂化钙钛矿的结构,这将有助于开发更高效的太阳能发电设备。

图片

Cerebras 推出第三代晶圆级芯片 WSE-3

日本  2018年,日本颁布《纳米与材料科学技术研发战略》,着重阐述了推动纳米材料发展的四项关键举措:一是研制具备变革社会效能的材料;二是搭建科学根基,促使创新材料融入社会应用;三是推动实验室研发朝着高效、高速、精密的方向变革;四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稳步推进材料革命。在纳米材料领域,日本的技术水平处于世界前列,特别是在半导体材料、石墨烯材料以及纳米制造技术等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与领先实力。半导体材料上,日本计划最快在2025财年投产本土的2纳米芯片工厂,商业化速度与业界领先的台积电、三星、英特尔处于同一水平。日本企业东丽公司开发的石墨烯薄膜广泛应用于触摸屏、柔性显示屏以及超级电容器中。

欧洲  2013年6月,欧盟发布《欧盟纳米安全(2015—2025):向安全和可持续的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创新迈进》文件,清晰地呈现了欧盟在纳米领域研究的重点方向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欧盟主要在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纳米复合材料以及纳米技术在环境和能源领域的应用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德国研发的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精度的纳米传感器,在工业制造、卫生医疗、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英国在纳米生物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使得其在疾病的早期治疗中取得了新的突破。

韩国  2012年,韩国设立“纳米融合2020”项目,投入5130亿韩元,优先用于新一代半导体、纳米弹性元件、高效能源转化技术、水环境与资源处理技术等四大战略项目。韩国电子部品研究院通过3D打印技术揭示了纳米线在三维空间中的高度定向发光模式,这一创新预计将在超小型发光材料应用的AR/VR、光束投影仪及光子集成电路等前沿科技领域激起行业的广泛兴趣与热烈反响。KAIST的研究团队采用了一种创新的分层堆叠技术,成功制造出了在现有技术下难以实现的3D量子点纳米结构,这一技术显著提升了发光材料的性能效率。

社会效用

电子信息领域  纳米材料的应用为电子产品的性能提升带来了质的飞跃。在芯片制造方面,纳米技术的运用使得晶体管尺寸不断缩小,集成度大幅提高。例如,英特尔等公司已成功将芯片制程推进到纳米级,如7纳米、5纳米工艺,使得芯片在更小的面积上能够集成更多的晶体管,从而显著提升了计算速度和处理能力,为高性能计算机、智能手机等设备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在传感器制造方面,纳米传感器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各种物质和物理量。例如,纳米线传感器可对生物分子、气体等进行超灵敏检测,在生物医学检测、环境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以检测空气中有害气体为例,纳米颗粒制成的传感器能够敏锐感知到极低浓度的有害气体,如甲醛、苯等,为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提供了可靠保障。在显示器方面的应用上,有机纳米发光二极管(OLED)技术的出现,使显示器具备了更高的对比度、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广的视角。与传统液晶显示器相比,OLED显示器能够呈现出更加鲜艳、逼真的色彩,并且可以实现柔性显示,为可穿戴设备、折叠屏手机等新型电子产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片

使用纳米技术新型超薄太阳能电池

能源环境领域  纳米材料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太阳能的转换效率。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纳米结构二氧化钛(TiO₂),因其大的比表面积能够吸附更多的染料分子,使得其光吸收率得到明显提升。此外,通过在TiO₂纳米结构中引入量子点等纳米材料,可进一步拓宽光谱响应范围,使得这种纳米材料构成的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得到明显提升。在电池储能方面,纳米材料的应用也为提高电池性能带来了突破。纳米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可改善电极材料的性能。纳米尺度下的电极材料,表面效应下,离子扩散速率更快,可提升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延长电池的循环寿命。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型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学性能和机械性能,将其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中,可显著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此外,纳米催化剂可高效降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如纳米TiO₂光催化剂在紫外线照射下,能够将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实现污水的净化。空气净化方面,纳米材料制成的空气净化器滤网能够有效吸附和分解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如甲醛、苯、PM2.5等,为人们提供清新健康的空气环境。

生物医药领域  纳米探针可用于生物分子的检测和成像,能够实现对疾病的早期诊断。例如,在癌症早期诊断中,通过检测血液或组织中特定肿瘤标志物的含量,量子点纳米探针能够实现超灵敏检测,帮助医生更早地发现癌症迹象,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纳米材料还可用于制备磁共振成像(MRI)造影剂、超声成像造影剂等,提高成像的清晰度和分辨率。例如,超顺磁性纳米颗粒作为 MRI造影剂,能够显著提高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两者间的对比度,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观察病变情况,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在疾病治疗方面,纳米材料可作为药物载体,精准地将药物递送至病变部位,提高药物的疗效并降低副作用。纳米粒子可以包裹化疗药物,通过对其表面进行修饰,使其能够特异性地识别肿瘤细胞,实现肿瘤组织的靶向给药。这种靶向递送方式可有效减少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损害,提高治疗效果,同时降低患者的痛苦。

军事应用前景

纳米技术的经济与社会渗透能力极强,在全球范围内,那些牢牢掌握纳米技术知识产权,并且能够将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国家,在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层面往往能占据显著优势。在国防安全领域,纳米技术的赋能尤为突出。纳米和微米机械设备在国家核防卫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使核防卫系统性能产生质的飞跃,大幅提升了对核威胁的监测、预警和防御能力。先进纳米电子器件被应用于信息控制,极大地提升了军队在预警、导弹拦截等关键领域的反应速度,使军队能够更快地感知威胁、做出应对决策。在武器装备方面,舰船、潜艇、战斗机等各类装备,借助纳米材料技术,其耐腐蚀性能、吸波能力和隐蔽性大幅提高,在军事行动中能够更好地规避敌方探测,发挥更强的作战能力,为国防安全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隐身技术革新  在军事领域,隐身技术至关重要,而纳米材料的出现为其带来了重大变革。纳米材料的高比表面积和纳米结构使得在被电磁波照射时,电磁波与材料的相互作用界面相比传统材料更大,通过介质损耗和磁损耗机制,使得雷达波的能量散失掉,以此来大幅减少雷达波的反射,从而显著降低目标的雷达截面积,达到隐身效果。美国研制的以纳米石墨为吸收剂制成的石墨热塑性复合材料和石墨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对雷达波的吸收率高达99%,被广泛应用于F-35战斗机、B-2隐身轰炸机、舰船和导弹上。

图片

使用纳米隐身涂层的F-22

防护能力增强  纳米材料的颗粒尺寸极小,可在微观层面实现更紧密的结构排列,使得装甲和防御系统的强度与耐久性方面得到明显增强,能有效提高装备和人员的防护水平。在单兵防护方面,用碳纳米管制成的防弹衣、头盔比传统材料更轻便、更坚固,能为士兵提供更可靠的保护,在减轻士兵负重的同时,显著增强对子弹、弹片等的防护能力,降低士兵在战场上的伤亡风险,如美国陆军 “陆地勇士”系统防护服、德国“未来士兵”系统头盔。在军事装备方面,纳米陶瓷复合材料可用于制造坦克、装甲车的装甲部件,其优异的硬度和耐磨性,能有效抵御敌方武器的攻击,提高装备的生存能力,如俄罗斯T-14阿玛塔主战坦克。此外,纳米材料还具有自修复功能,使防护装甲在受到损伤后能够自动修复,大大提高了战场防护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图片

纳米材料增强防护的俄罗斯
T-14阿玛塔主战坦克

能源与通信突破  在现代战争中,可靠的能源供应和高效的通信至关重要,纳米材料在这两方面的应用有望带来重大突破。在能源供应领域,纳米材料可用于开发高性能的太阳能电池板和超级电容器。纳米太阳能电池具有超薄、重量轻、柔性好等特点,能方便地集成到武器、车辆和士兵装备上,无需额外的能源供应。而且,其能量转换效率比传统太阳能电池更高,能够在较小的面积上产生更多的电力,为军事装备提供持续稳定的能源支持。纳米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可显著提高其能量存储和释放能力。超级电容器具有快速充放电的特性,与纳米材料结合后,能为需要瞬间高能量输出的军事装备,如电磁炮等,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在通信设备方面,纳米材料可改善无线电设备和天线的性能。使用纳米材料制造的天线,尺寸更小、性能更优,能够实现更远距离、更高速率的信号传输。同时,纳米技术还能增强电磁波的传输性能,实现隐形通信和抗干扰通信,有效应对复杂战场电磁环境的干扰和侦察,确保战场通信的安全与稳定,为作战指挥和信息传递提供有力保障。

医疗与监测新篇  纳米技术在战场医疗和监视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将为军事医学和战场态势感知带来新的变革。在战场医疗中,纳米材料可用于制造微型传感器、药物输送系统和纳米机器人等。微型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士兵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以及检测士兵体内的毒素、病原体等生物标志物。这些传感器体积小、灵敏度高,可集成到士兵的装备或身体中,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能及时发出警报,为及时救治提供依据。纳米药物输送系统能够精准地将药物递送至病变部位,提高药物的疗效并减少副作用。例如,纳米粒子可以包裹抗生素等药物,通过对其表面进行修饰,使其能够特异性地识别感染部位的细菌,实现定点精准给药,加快士兵的康复速度。纳米机器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们可以在人体内执行各种复杂任务,如清除血栓、修复受损组织、杀死病变细胞等。在战场上,当士兵受伤时,纳米机器人可被迅速注射到体内,到达受伤部位进行即时治疗,如止血、消炎、促进伤口愈合等,为挽救士兵生命提供新的手段。

纳米材料作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材料之一,以其独特的物理特性、化学性质和生物学属性,在诸多领域中彰显出极大的应用价值和发展潜力。可以预见,纳米材料将在未来的科技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持续注入强劲的动力。它不仅将推动现有产业的升级换代,还将催生更多新兴产业,为我们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应积极关注纳米材料的发展动态,充分发挥其优势,共同探索其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可能性,让纳米材料更好地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