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315晚会将展示金融消费中隐藏的新型消费骗局

图片
刚刚,央视财经官宣了2025年“3·15”晚会主题,其中两项或与金融行业行业高度相关,分别是:揭秘互联网上盗取个人数据信息的源头,曝光其屡禁不止的真相;展示金融消费中隐藏的新型消费骗局。
图片
这两则消息足以让从业者们瑟瑟发抖。
当然可能也有从业者觉得“安全了”,毕竟盗取个人信息和新型消费骗局,好像不是很搭。
但《读懂数字财经》认为:最危险的时刻来临了。
因为,这其中牵扯一个定义或者标签问题。
如果消费金融和助贷行业内一些约定俗成的现状被定义为“盗取”、“骗局”,那么这个行业将迎来怎样的狂风暴雨?又有几家平台可以幸免?
即便幸免,也逃脱不了随之而来的反催收风暴。
同时,因为消费金融和助贷的资金来自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如果有平台因为反催收太猛而爆掉,就像当初的P2P那样,银行也难以独善其身。此时此刻的银行,就是彼时彼刻的的出借人。
再看下关键词“金融消费”,做下排除法:银行、保险、证券?你觉得概率大吗?消费金融与助贷,你觉得概率大吗?希望都不是,而是真正的黑产。
聊完晚会,聊聊行业。
很少有一个行业是被315晚会杀死的,甚至晚会都很少直接杀死一个颇具规模的企业。
但315晚会背后可以看出很多趋势:比如出镜率最高的食品安全,背后是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被社会各界重视的背景。
真正对行业有影响的是晚会后出现的一连串行业整治,就恰如2019年315之后的系统性风波。

前几年,有几家平台在贷余额冲进了500亿元,甚至冲破千亿元,去年两个腰尾部平台一个冲破400亿元,一个冲破500亿元。

看上去很提劲儿!可能也有平台要考虑在2025年撸起袖子加油干,尤其是在315晚会结束之后。

但,在《读懂数字财经》看来:无论是年利率24%的持牌消金,还是年利率36%的助贷平台,2025年都不是一个冲量的好时机。

一些共识性问题:各个平台的贷款产品主要是现金贷,对于用户来说,没有区别;各家的获客能力或许有强弱,但主要获客来源是几个互联网平台及线下,没有区别;各家的风控或许是有强弱,但想要短时间起量都要有一个前提条件——“松松风控,增加风险”,也没有区别。

那么,在本质区别不大的情况下,如果平台自身没有比较优势,贸然冲量凭什么呢?一个必要条件是胆大。

正如我们此前稿件强调的:这个行业所谓24%的客户,对于银行来说就是10%乃至5%的客户,所以根本不存在24%的客户。

这部分“24%”的客户只要脑子没病,都跑去银行了,银行的现金贷年利率已经卷到3%以下了,比如招行还能先息后本。

今天的环境与2017年第一波现金贷整治有什么不同呢?最本质的不同是主流平台的“714”没有了,贷款期限延长、贷款金额增加,这导致一个结果是:击鼓传花的周期变长了,但并非消失。

贷款期限延长、贷款金额增加能够显著提高在贷余额,代价是:也会显著增加风险敞口。

近年来各家平台的逾期率,大家都懂,如果不是36%的口子没有收紧,没几家能扛得住。

所以,两家头部消金:招联消金与兴业消金2024年出现了在贷余额收缩的情况,助贷头部:奇富科技乐信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甚至一些明智的第二梯队也开始缩量。

这些头部平台的举措,一定程度代表了市场趋势。

但是,2025年磨刀霍霍,准备大杀四方的平台依然大有人在,但其中多少平台具备比较优势?

今天的头部腰部平台,哪一个不是跨越了周期的,和它们相比拿到比较优势又谈何容易。

即便不具备比较优势,依然会有很多平台冲量,这本质上是一种囚徒困境:同行吃肉,凭什么让我喝汤?某某平台能冲500亿元,我为什么不能?当年这个平台就是我的小老弟,他行我不行?

不莽一波,谁都不甘心。

还有一个宏观的囚徒困境:监管只会越来越严格,如果2025年不是冲量的好时机,那么以后更不是。正如《读懂数字财经》那篇文章《助贷最后一个黄金时代》。

不少平台会将筹码压在经济复苏,但经济复苏真的会让这个行业的信用环境发生本质性改变吗?

重新审视下自己的客群,他们多数已经扛上了大几十万乃至上百万贷款,这可不是期限30年、年利率三四个百分点的房贷,而是期限1~5年,年利率24%乃至36%的贷款。

当借款金额突破一定阈值之后,借款人每月还款金额会迅速超过收入,因为多头又会迅速达到一个月供数万元的恐怖数字。

金融圈的大佬们问下自己的人事、财务,自家公司月薪数万的员工占比有多少?他们又是否是36%的客群?不,他们是银行3%以下的客群。

另外一个必须注意的关键点:你认为衙门对于利率的管控真的消失了吗?要知道还有一个助贷新规悬在脑袋上,其中一些规定,核心要做的不还是管制借款成本吗?

如果有一天年利率限制降低到30%、24%甚至更低,这个行业会面临怎样的挑战?

从业者都认为这不可能,毕竟这么低的利率覆盖不了成本,但成本与收益是平台要考虑的问题,而非衙门。

行业真正会让衙门动容的牌是金融风险防范,以及当前这个时刻。

当前助贷、消金的资金主要来自于银行,也是中小银行做下沉市场的主要抓手,更是一个风险的缓释区,所以“携诸侯以令天子”?

但这个牌也不是万能的。

等到度过了这个时刻,经济真的回暖了,最受益的会是银行这类大金融机构,它们也会出现更高的风险偏好,也就是说:那时候行业中的企业会在抓手、缓释区之外多一个角色,直接的竞争对手。

所以,囚徒困境难以突破,多数平台面临的不是“活得好”与“活得久”之间的单选题:它们今天不能活得好,以后也就很难活得久;今天选择活得久,未来不见得就真能活得久,更遑论活得好。

我很喜欢业内一位老板的话:市场好的时候,比谁冲的快,市场不好的时候比谁撤的早。
但,冲与撤都需要本钱和魄力,多少人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