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两点一线”的漫漫行医路

图片










一说到医生,大多数人脑海里浮现的便是医院里,手握手术刀,治病救人的大医生,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行走在乡村小路上,是离群众最近、最受信赖的“健康守门人”,他们就是乡村医生。本期《大理视点》,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上关镇青索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李文勇。
△视频 | 村医的漫漫行医路

图片


今年64岁的李文勇,按理说已经退休4年了,但是他从退休的第一天开始,就返聘回到了工作岗位,全年无休地坚持上班,尽可能地为青索村村民们服务。


图片


“我今天过来帮她测一下血压,看看这个疗程的药吃下去以后是什么情况?有没有需要调整的。”背着药箱,手拿血压计,李文勇一边走进村民段继宣家中,一边说道。


“看你精神越来越好了,现在是不是已经可以去买菜做饭了?”刚坐下来,李文勇和段继宣聊起了天,一边聊天一边观察着她的状态。


“我最近恢复得很好,每天都可以自己做饭,做上一点简单的家务活,心情也好多了。”


“血压挺好的,但是开给你的药还要再坚持服用一段时间,过几天我又过来看看有没有需要调整的药物。”李文勇帮她量完血压后,又把她的衣袖拉了下来。


图片


今年61岁的段继宣去年8月凌晨突发疾病,手足无措的家人第一时间打电话联系了李文勇求助。“李医生马上就过来了,帮她认真检查了之后就觉得她有点不对劲,李医生就赶紧叫了救护车,去到医院之后片子照出来是有脑血管瘤,立马就签字做手术了,手术也非常成功。”段继宣的丈夫李新文回忆说,“那天如果多耽误一两个小时,就会出大问题了,后果不堪设想,李医生帮我们联系人、联系车、联系医生,如果没有李医生,我们就可能要失去这么完美的一个家庭了。


段继宣手术出院后,回到了家中,后续的治疗全由李文勇负责,她从不会走路,无法进食,经过近半年的慢慢调养,段继宣的生活能够自理了,脸上也恢复了往日的笑容。


听着丈夫的回忆,段继宣动情地说:“感谢李医生,救了我的命,现在也是一直像家人一样关心着我,鼓励着我,我们的生活也逐渐回归正轨。”


“我们现在后续的问题就是要加强功能锻炼,要尽量地让她多走路,但是一定要小心跌跤,过几天我又过来看她。”李文勇一边交代着一边走出了段继宣家。


图片


家住青索村卫生室对面的村民李淑琴也是李文勇最牵挂的病人之一。今年79岁的她患有高血压,记得有一次,李淑琴因为急进性高血压,病情严重,发展迅速,李文勇就一直守在她的身旁,一个小时为她量一次血压,一直守到晚上12点,直到老人的血压稳定了才回家。“假如那天早上李医生没有过来后果不堪设想,他是我的救命恩人,是李医生给我救回来的。”说起那天的情景,李奶奶仍心有余悸,“我的老毛病就是血压忽高忽低,我有一个血压表,有点头疼我就自己测量,有时候血压高起来我就特别害怕,因为我一个人在家,就怕跌了也没人知道,所以血压一高我就打电话给李医生,他都会马上过来我们家里,连他的女儿也很关心我,一来到我家就阿奶阿奶地叫我,父女俩来到我家就赶快帮我看病开药,比儿女都还要关心我。”


村里人都说,谁家里的人有什么基础性疾病,谁家的孩子什么时候接种疫苗,李医生心里都有一本账,记得清清楚楚。工作以来,李文勇诊治病人三十多万例,他的足迹遍及青索村的每一条小道、每一个角落。


图片


“在这些年当中,我们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变化相当快,还记得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生活环境比较差,腹泻、痢疾、伤寒这些疾病相当多,那些年我们相当苦,每天晚上要煮大瓶,消毒输液器、针头、注射器,白天上班到5点,晚上把第二天的备用工作做完以后几乎都要到深夜12点。”李文勇回忆说,“我们青索村是一个有3500多人口的行政村,至少有20到30个是常年躺在病床上的病人,他不可能天天去住院,很多时候只能在家中卧床,我们就得要一家一家地走,记得冬季那些年我从单车改成骑摩托车,晚上深更半夜回来,霜像下雪一样,厚厚的一层,很冷,我直接就在摩托车上下不来,但是还要得走,现在我膝关节有病就是那个时候冻的,这么多年,很多急重症的生命我们一个一个地挽救回来。”


图片


4年前的春节,村民李畅文突发心梗,李文勇第一时间做出了准确的诊断,并陪着他一路转诊,回忆起当天的情景,李畅文仍历历在目。“记得那天我在老协会吃饭,饭刚刚吃完以后,我就感觉身体不舒服,就骑着摩托车回家了,在路上我自己心里面都想着要去找李医生,回到家以后,李医生刚好在我们家里,当时他立马就跑过来拉着我的手,把我扶到客厅里面检查了之后说是心梗,需要马上去住院,家里人就配合着李医生找车,李医生也跟着我们一直去到大理州人民医院,把手术做了,回来以后,李医生每次遇到我都很关心我,问长问短,嘘寒问暖,还定期来我家帮我测量血压。”李畅文哽咽着说。


图片


“近这些年来,我们有十多例心梗的病人,我们都是接力赛跑一样,我这里心电图一打出来,如果是心梗,我们马上就把病例发到医院的心内科、急诊科,准备好手术室,请他们的救护车来接,请专业的医生等着我们。”李文勇说,“我们卫生室附近的这一家35岁的年轻人,突发心梗,我们转送去到医院之后就说了两句话,病人叫什么名字,身份证号码是多少,说完以后马上就推进手术室了,从发病到支架放好出来两个半小时,就做好了。”


图片


李文勇刻骨铭心的救治事例数不胜数,急性恙虫病救治、心脏病人抢救、长期肺心病救治、急性心梗处理、抢救溺水儿童等等。虽然,许多疾病救治已经超出岗位职责,超出专业设备要求,但在他的字典里,从来没有放弃二字。


图片


在疾病面前,时间就是生命,李文勇就是那个和时间赛跑的人。走在青索村,听了太多他治病救人的故事,也听到了很多村民们感谢他的话语。一路走来,四十多年的乡村医生道路,李文勇走得很辛苦,克服了早年间的缺医少药,摘掉了血吸虫病重疫区的帽子,在村民当中普及了预防接种……1993年、1998年、2007年,李文勇三次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


图片


“我这一生得益于我的父亲,他行医带动了我学医。我女儿也受到我的影响,也是学医,她回到卫生室以后,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心电图方面她比我看得好,很多细小的问题她一眼就看出来了。医学生我们这里带了很多,但是一个都在不住,留不住,还是只能把我自己的女儿留下来,为我们青索人民多做点贡献。”李文勇感慨说。


图片


其实,在李文勇的女儿李惠成为乡村医生的这十多年来,她有很多次走出家乡的机会,但是,李惠都放弃了,因为在她的心里,她要做一个像父亲一样的乡村医生。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李惠逐渐成长起来。如今,她接过了父亲身上的担子,负责青索村卫生室的日常工作。


“毕业后我回到了家乡,随父亲一同行医,这十多年来,我看到了附近村民们对父亲的信任和依赖,我就更加坚定了我留在卫生室的决心,现在我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我也将继续为青索村民服务。”李惠坚定地说。


图片


一身白衣就是一生坚守。村民们患病,他们24小时随叫随到;付不起医药费,他们能免则免。从村卫生室到病患家中,从病患家中再回到村卫生室,“两点一线”的工作他们一路坚守,默默守护着基层健康,脚下是泥土,肩上是责任,他们是村民们心中的大英雄。



记者:大理视点节目组

编辑:陈丝华

主编:李胜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