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亮:认为高校改革只是“弱文强理”,是一种误读

无论新工科还是新文科,关键在于“新”字如何体现。只有在“新”字上做文章,才能有新学科,并让学科有新发展

文 | 马亮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近日,复旦大学“教育教学3.0版”改革,尤其是文科招生比例将从30%-40%降到20%、将原来的工科学院全部拆分为6个创新学院等,引发广泛关注。

其实,复旦大学的综合改革涉及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研体制、教师聘任等方面,旨在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高等教育更加满足国家和社会需要。复旦大学重构文、理、医、工和交叉学科,重组相关学科专业布局。无独有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双一流高校近日都明确本科生将扩招,新增的计划面向国家急需的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

图片



不能将学科片面对立化


这些方面的议题,引发人们关于“文科是否无用”和“文科将走向何方”的讨论。那么,是文科重要,还是理科有用,还是工科实在?毫无疑问,无论文科、理科、工科还是其他学科,都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不能将学科片面对立化,人为制造不同学科之间的紧张与对立,并带来社会偏见与就业歧视。

国家和社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对不同学科的需求和重视会有所不同,这是自然而然的社会规律。学科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顺势而为,也与不同高校的办学方向与自身特色紧密相关,不能一概而论。

文科注重自由的熏陶,需要小而精的培养。理工科强调“有组织的科研”,需要大而强的布局。当前很多学科都在强调人工智能,注重“AI+”,但是也需要注重通识教育与博雅教育,厚植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社会关怀。人文素养的全面融合与交叉至关重要,如此才能使大学生既掌握先进技术也富有人文涵养。



来源:红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