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蓝色工装,头戴安全帽,一支手电照向光线昏暗的设备零部件,时而凑近听声响、时而拿起螺丝刀扭紧……这是记者在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钢轧事业部连铸作业区第一次见到王万斌时的场景。
王万斌现任首钢水钢钢轧事业部连铸作业区主管师,从事连铸工34年,长期扎根生产一线,致力于连铸设备性能提升等方面的课题攻关。近5年来,他通过带领团队成员创新攻关,累计创效3000多万元,为企业节能减排,降本增效做出了突出贡献。
“连铸生产的好坏,靠的就是设备。”王万斌在钢轧事业部连铸生产实践中,针对制约生产中的瓶颈难题,实施了一系列管理创新,促进了连铸设备性能提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针对连铸机维护难度大、技术含量高、大型设备长期采取外委外包模式进行检修的现状,王万斌通过参与外包单位项目检修,掌握了检修要领后,向上级领导主动提交“请战书”,申请由自己带领的团队承担部分设备维修工作。
在他与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连铸机3#机大包回转台升降油缸更换时间从过去的24小时,降至8小时以内,一次可为单位节约20余万元的维修费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自主维修,磨炼了团队的意志,提高了成员的技能,检修质量和效果均满足生产要求。
“在工作中创新,在创新中收获。”创新思维一直是王万斌传递给身边工友的最大力量,由他领衔参与的项目成果屡屡在公司、六盘水市以及贵州省获创新奖,他也成了工友们眼中的“金点子王”。
拉矫机是连铸生产的关键设备之一。为提高拉矫机使用寿命,王万斌先后组织实施了“减速机水冷通道改造”“高温环境下油气润滑管路防热辐设计与安装”“水冷挡板整体式改进”等13个专项小改小革,让以往使用周期不足3个月的关键设备延长到8至12个月,直接创效600多万元。2019年,他所负责的连铸作业区设备有7个月实现了零事故、零影响。
作为“王万斌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领衔人,王万斌坚持“没有修不好的设备,只有想不到的办法”,带领工作室成员围绕生产和设备上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攻关。经过不懈努力,在设备稳定性方面取得了突破,提升了设备的运转率。
2016年,在实施“大包开闭器液压站改造”项目过程中,他敏锐地发现该项目设计中存在较大安全运行隐患,提出设置两套独立液压系统,并把柴油发电机作为安全应急电源等方案,为完善项目设计提供了专业支撑。
2017年,组织创新工作室团队成员实施了“塞棒控制机构功能优化改造”,用普通调节螺杆代替价格十几万元的电动缸执行器,在降低职工劳动强度的同时,实现了铸机恒拉速,每年可节约成本10多万元。
2018年至2024年期间,实施小改小革50余项,其中、连铸机开浇短坯头切割项目,每年为企业节约冶炼加工费用500余万元,中间包烘烤器改造,冷床收集机分组配合红钢夹出坯等技术改造项目,均创造较好经济效益。
由于成绩突出,2020年王万斌被评为贵州省劳动模范,其领衔创建的“王万斌创新工作室”被贵州省总工会命名为“劳模创新工作室”。
吃苦耐劳,以身作则,榜样引领一直是王万斌对自己工作的严格要求。每天早上7点前,在作业区生产现场,准能看到他的身影,设备的点巡检、日常的隐患排查与治理,现场清洁清扫、准备工作检查确认等按部就班地进行,几十年如一日,在他的带领下,作业区准备工段,生产骨干7点上班已经成为不成文的规矩。
“细心、专心、责任心是我对工作的要求,坚守‘三心’才能磨出匠心。”王万斌说,很多人觉得这个岗位苦,但他不觉得,哪怕能帮企业解决一个小问题,他都觉得很有成就感。
34年来,王万斌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劳动时报全媒体记者 孙妤)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