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特朗普政府向台积电发出最后通牒,要求6月在亚利桑那州开工的新厂全面引入2纳米先进工艺,否则将面临高达100%的惩罚性关税。
2.88.4%的台湾省民众强烈反对这一要求,84.8%的岛内民众明确表示反对将2纳米先进工艺转移至美国。
3.然而,台积电前董事长刘德音警告称,将最先进技术转移至美国生产可能导致数百亿美元的损失。
4.面对外部压力与挑战,岛内知识分子开始发出理性思考的声音,认为两岸和睦相处才是避免被迫支付"保护费"的根本之道。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据台湾省经济日报最新报道,特朗普政府已向台积电下达最后通牒,要求6月即将在亚利桑那州开工的新厂必须全面引入2纳米先进工艺,否则将面临高达100%的惩罚性关税!
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芯片掠夺战",88.4%的台湾省民众强烈反对,但“台当局”却为何仍执意"割肉饲美"?
到底是谁在出卖台湾省的"芯片命脉"?
一场关乎全球科技霸权的惊天博弈正在上演,而台湾省,正沦为这场博弈中的祭品...
台积电成为地缘政治漩涡中心
据台湾省《联合报》2月底公布的调查显示,高达88.4%的台湾省民众不认同特朗普所谓"台湾抢走芯片生意"的说法。
针对将2纳米先进工艺转移至美国的要求,84.8%的岛内民众明确表示反对。
这一数据反映了岛内对半导体产业命运的深切忧虑。
目前,台积电亚利桑那州工厂扩建计划正加速推进,预计第三厂将提前于今年6月动工,争取2028年第三季投产。
值得注意的是,开工仪式计划邀请美国高层官员出席,甚至美国总统或将亲临现场。
这一举动被解读为台积电在巨大压力下做出的战略性妥协。
面对美方咄咄逼人的态势,台积电的处境愈发艰难。
特朗普政府不仅要求台积电赴美建厂,还威胁对台湾省生产的半导体产品征收高达100%的关税。
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实质上是一种战略绑架,意在将台湾省最宝贵的技术资产强行转移至美国本土。
台湾省半导体产业的领先地位来之不易。
通过数十年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培养,台积电已成为全球最先进芯片制造工艺的领导者。
然而,在地缘政治压力下,这一产业优势正面临被分解的风险。
台积电今年2月中旬首次在美国召开董事会,这在该公司37年历史上尚属首次,被岛内媒体解读为"去台化"的明显信号。
更令台湾省民众不安的是,面对美国的强势要求,岛内所谓的经济负责人郭智辉竟公开表态,称美国加征100%关税"不一定不合理"。
这一言论引发岛内舆论强烈批评,被视为对台湾省产业利益的背叛。
技术外流的风险与挑战
台积电前董事长刘德音曾明确警告,将最先进技术转移至美国生产可能导致数百亿美元的损失。
这一警告并非空穴来风。半导体制造是一个高度复杂、依赖完整产业链的系统工程,简单的技术转移难以复制台湾省多年来形成的精密生产体系和人才优势。
目前,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建厂计划已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包括高昂的建设成本、熟练工人短缺以及供应链不完善等问题。
更深层次的忧虑在于,一旦台积电的核心技术实现美国本土化,台湾省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战略地位将被大幅削弱。
对台湾省而言,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关乎其在国际格局中的生存空间。
岛内反思:芯片产业安全的理性声音
面对外部压力与挑战,岛内知识分子开始发出理性思考的声音。
不少人认识到,台湾省无需被当作棋子,两岸和睦相处才是避免被迫支付"保护费"的根本之道。
媒体人陈曦则认为,两岸若能回归和平交流与竞争状态,外部势力便会失去要挟台湾省的筹码。
这些观点戳中了问题核心:台湾省半导体产业的真正安全,不在于所谓的"硅盾"幻想,而在于合理平衡各方关系,维护产业自主发展空间。
随着台积电海外扩张步伐加快,岛内对"台积电变美积电"的担忧日益加剧。
越来越多的台湾省民众意识到,半导体产业作为台湾省经济命脉,一旦被当作交换政治筹码的工具,其长远发展必将受损。
台湾省半导体产业正站在历史性的十字路口。
一方面,全球化布局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核心技术与人才是决定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在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的同时,维护自身技术主导地位,成为台积电乃至整个台湾省半导体产业必须面对的战略课题。
数据显示,尽管台积电已启动美国建厂计划,但其最尖端的生产线仍集中在台湾省本土。
这种"两手策略"反映了台积电在复杂形势下的战略平衡术。
然而,随着美国政府施压不断升级,这种平衡能否持续维持,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对台湾省而言,半导体产业已超越单纯的经济范畴,成为影响其国际地位的战略资产。
面对近九成民众的反对声音,台积电的技术西迁之路充满荆棘。
看到这里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参考文献:
中国青年报:“何苦割肉饲美!”近九成台湾省民众反对台积电将先进技术移至美国2025-03-10 10:50
东南网:95%台湾省网友:台积电被美“整碗拿走”2025-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