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版西湖”,呼之欲出!

通过河道拓浚,梅山江最小河宽由7米拓宽至75米。日前,杭州湾南翼平原排涝及配套工程先行段正式通过完工验收,标志着这一重大水利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作为浙江省“千项万亿”项目之一,该工程将显著提升绍兴平原防洪排涝能力,镜湖核心区排涝标准将达20年一遇,为区域水安全与生态保护注入新动力。
图片
拓宽后实景图
据了解,杭州湾南翼平原排涝及配套工程位于绍虞平原镜湖核心区,计划投资43.2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镜湖整治、河道整治和闸站工程,其中整治河道总长7.37公里,新建护岸约12.18公里,新建水闸、闸站15座。竣工后,可恢复水域面积1475亩,新增镜湖调蓄容积650万立方米,扩容后面积相当于半个西湖,大幅增强雨洪蓄滞能力。

图片

项目效果图
其中,先行段建设范围为梅山江(群贤路至世纪街段)和梅山江支一河,主要包括整治河道全长2.26公里(其中疏浚河道1.03公里、拓浚河道1.23公里)、新建护岸0.78公里。通过河道拓浚,梅山江最小河宽由7米拓宽至75米,河床平均水深由2.4米加深至3.9米;梅山江支一河最小河宽由6.8米拓宽至45米,河床平均水深由2.1米加深至3.9米。
“绍兴人常说‘出门看天色’,现在我们可以改成‘出门看水色’了。”家住梅山江附近的陈阿姨惊喜地发现,自从水位变深后,水流加快了,水草都不容易堆积,还能看见不少鱼儿在畅游,生态质量直线上升。监测数据显示,先行段完工后,水体自净能力提升40%,真正实现“水清岸绿鱼游浅底”。
拓宽河面、加深水位,不仅增添美景,更重要的是将镜湖核心区防洪标准提升至抵御20年一遇洪水。简单来说,就是遭遇大洪水时,梅山江涝水位较基准工况水位可下降8厘米,4.3米以上高水位持续时间可减少12小时,相当于给城市装上了“智能排水阀”。
图片
目前,该工程完成总体进度的21%。施工期间,项目团队通过克服地质复杂、交叉作业等难题,仅用180天便完成主体建设,展现了高效协同的“绍兴速度”。“要在雨季前完工,我们倒排工期精确到小时。碰上复杂地质,挖掘机一铲子下去,淤泥能埋半个人。”现场负责人指着一处采用新工艺的护岸说,这些带孔洞的生态砖既能固堤,又能让鱼虾安家,是“会呼吸的堤坝”。
图片
结合绍兴特殊的地理位置,该项目的建造意义重大。绍兴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下游受曹娥江潮水顶托,历来洪涝频发。镜湖位于平原排涝的中间过渡区域,受梅雨和台风雨影响,低洼区域易造成洪涝,对周边居民生活及区域发展构成潜在威胁。尤其在2021年台风“烟花”登陆绍兴时,平原河道水位普涨,东浦、灵芝等地势较低的街道受涝严重,暴露出绍兴平原防洪排涝存在短板,亟需提升区域排涝能力。
“整个绍兴平原就像倾斜的饭碗,每逢雨季,上游来水加上曹娥江潮水顶托,镜湖就成了‘蓄水池’。新工程相当于在‘碗底’凿开排水口,配合智慧调度系统,形成立体防洪网。”资深水利专家认为,这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水利工程,而是会“思考”的生命体,既防洪排涝,又滋养城市,是绍兴的“专属排水管家”。
杭州湾南翼平原排涝工程是绍兴“以水定城”的生动实践,其先行段的成功验收为全域推进按下“加速键”。未来,随着主体工程全面竣工,一座兼具韧性、生态与人文的水利标杆将屹立于杭州湾南翼,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筑牢水安全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