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天的来临,人们的爱美之心开始了,望着柜子里的花裙子、花衬衫,早已开始蠢蠢欲动,但中医有句话叫“春捂秋冻”,要想一年身体好,记住:棉衣千万别脱早。
什么是“春捂”?
顾名思义就是春天别急着把冬天的棉衣棉裤脱了,仍需捂一捂。
为什么要“春捂”?
春天的气温变化大,尤其是早春,还有“倒春寒”现象,而我们的身体随着春天来临后,腠理开始疏泄,中医称为“发陈”。此时我们的汗毛孔已经张开,气血腠理就打开了,流通了,这时候如果风邪入体,很容易导致得病。尤其是老年体弱的人。
需“春捂”哪些部位?
春季应注意保护颈部、腹部、双脚等部位,这些部位受凉容易引起各种健康问题,比如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痛经等疾病发生。
“春捂”持续时间?
一般情况下,立春后最短也要捂10天-15天。捂着的衣衫,随着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但减得太快,就可能出现“一向单衫耐得冻,乍脱棉衣冻成病”。医学家发现,气温回升后,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或高龄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
怎样判断“捂”?
1.看温度。通常来说,15摄氏度是一个临界值。低于这个气温时,最好继续“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带来的不便;而当超过这个温度时,则可以考虑脱点衣服了。
2.凭感觉。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耐受冷热的程度也不同。如果“捂”着时不觉得咽喉燥热,身体冒汗,即便气温稍高于15摄氏度也不必急着脱衣;如果感觉“捂”了身体会出汗,就不妨早点换装,否则,“捂”出了汗,万一再被冷风一吹,反而容易着凉。
编辑:颉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