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制内待了20年,我秒懂吴彦祖的转行...

点下方卡片,关注我

全民男神吴彦祖刷屏了!


中年妈妈们都疯了。


这次吴彦祖不是作为演员、导演、制片人的形象出现在荧幕前,而是解锁新身份,转行当起了英语口语老师


还记得小时候发的愿吗?竟然实现了!


图片


阿祖一出手,84节398元的课程,据称短短48小时售出5万份,销售额达到惊人的近2000万,连带着他的合作方高途App股价都在大涨。


这波强势带货能力远超专业的一线直播网红。


男神「下凡」做教培,这实现了多少人心中「男神当自己老师」的梦想。


很多妈妈跟着练,结果只顾着看颜,忘了学口语


图片


大家为吴彦祖转行惊讶不已的同时也在感叹,人到中年的他拥有转行的能力和勇气。


所谓的中年危机,不正是因为无法转行吗?


作为一个在体制内工作了20多年,同样也是中年转行跨界到不同领域的人,我特别理解吴彦祖


现在,跨界是一种能力。


在未来,跨界是一种趋势。


全面发展,拥有多种能力和兴趣,永远保有好奇心,人到中年只会越来越有趣。


另外,好多粉丝朋友,特别是中年妈妈们私信我想试试吴彦祖的口语课,我也立马找到高途,要到了吴彦祖的课程资源。


想跟吴彦祖学口语的朋友,扫码点击购买,一顿饭钱就可以得到吴彦祖的陪伴,哈哈哈,感谢伟大的互联网时代。

图片


进入正题:


01

— Dr小鱼 —



跨界人才在各领域涌现


跨界一词并不新鲜,它早已渗透到各行各业。


这些年从娱乐圈到学术圈,从影视圈和文坛到科技圈,涌现了无数跨界选手。


学术圈玩跨界的能手莫过于202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约翰·霍普菲尔德(John·J·Hopfield)和加拿大伦多大学教授杰弗里·辛顿(Geoffrey·E·Hinton),他俩是AI圈大佬



他们之所以能获奖是因为他们将物理学上的观念应用在神经科学、遗传学等多个生物学问题上,基于物理学工具提出的方法为当今强大的机器学习奠定了基础。


图片


影视圈和文坛更是跨界生的聚集地。


《哪吒》导演饺子十年磨一剑,凭借两部动画片火遍全球,早前他的首部动画片《打,打个大西瓜》包揽国内外30多个奖项。


但他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医学专业,从小喜欢美术和漫画,大学期间接触到了动画制作技术,自学三维动画,才踏入动画领域。


图片


《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曾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却一头扎进了游戏开发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功。


知名作家余华,在成为作家之前是牙医;


讲故事的圣手、《月亮和六便士》的作者毛姆也是医学生;


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在写出《追风筝的人》之前一直是美国加州的一名内科医生。


图片


最近火爆的北大高才生当演员的曾霜旖,曾是理科状元,毕业后顺利进入金融行业,一年后转行当了演员。


面对质疑,她说:“人这一辈子,至少要有一次主动地去选择自己的人生。”


图片



02

— Dr小鱼 —



高校纷纷为跨学科人才铺路


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在教育界,其实不管是国内的大学,还是美国等地的名校,近年来的录取形势都在朝着渴求跨界人才的方向发展。


近期清华北大等多所名校都在宣布扩招,释放出来的其中一个很明显的信号就是:社会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清华大学2025年拟增加约150名本科生名额,成立新的本科通识书院,着力培养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


武汉大学今年计划招生7300人,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新增机器人工程、数学经济等专业,大力推进地空经济双学士学位实验班


云南大学新增的300个本科名额主要投向理工农医类专业及双学士学位项目四川大学也将101个新增名额指向基础学科、新兴科学和交叉学科


现在香港也在扩招非本地生,多所港八大也都在开设专注于技术的AI专业或是相关的跨学科专业


比如港科大就有AI和金融结合的双专业,在硕士阶段,人工智能理学硕士成为港校的热潮。


图片


美国大学可以说是跨界人才的培养皿。


尤其是注重多样性的藤校,它们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学术精英,更是未来的领导者和社会变革者。


哈佛大学,跨学科已经成为了教授们的一个口头禅。


图片


美国名校推崇通识教育,在本科前两年学生尝试多学科学习,并在第二年结束的时候确定自己的专业。


哥伦比亚大学就是通识教育的代表校,要求每位本科生在大学的前两年修完一系列的核心课程,这些课程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


以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著称的布朗大学就让学生从2000多门的课程中挑选喜欢的来DIY自己的课表


图片


美国大学也鼓励学生多专业学习,获得更旷阔的视野。


美国大学理事会数据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学生会同时攻读两个专业,即便是在高选拔性学校,双专业学生数量也很多。


近几年美国大学也在疯狂开设跨学科项目将两个或以上的不同学科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比如耶鲁大学早前新开设的CS+语言学专业,要求学生在数学、统计学、语言学和计算机四个领域进行学习。


宾大去年新设的AI本科专业也是一个跨学科项目。


它涉及到了机器学习、视觉语言、数据与科学、人工智能与卫生系统等方向,申请该专业的学生必须要体现在数学、公共卫生、工程等领域的实力。


图片


美国宾大、耶鲁和达特茅斯学院等校开设的PPE专业就是一个很火爆的跨学科,被誉为人文社科类最顶尖的专业之一,涵盖了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三大领域。


英国的前首相卡梅隆、威尔逊,美国总统克林顿都毕业于该专业。


图片


从高校的一系列动作来看,跨学科发展是未来的招生趋势。


未来社会需要在基础领域有天赋和潜力、能做深耕的人。


但更需要的一个个通才,在多领域或多行业涉猎,会把已有知识进行拓展和迁移到其他领域,找到共通之处,融会贯通。


现代社会创新创造的突破点基本上都来源于学科交叉,尤其是那些看起来八杆子打不着的专业,越能激发出巨大的创造力。



03

— Dr小鱼 —



跨界,是全球顶尖大学的招生风向



不管是远在美国,还是近在咫尺的香港,都想招收全面发展拥有跨界能力的优秀学生。


美国招生规则中的综合评估(Holistic Review),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其内核就是跨界。


去年宾大采访的5名新生,人均跨学科人才。


图片

Crystal Yeh(左上)、Bryan Acheampong II(右上)、Allen Phuong(中)、Teesh Liang(左下)和 Jai Bajaj(右下)


Crystal Yeh入读了沃顿商学院新开设的跨学科专业:商业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同时她还会绘画、素描、做音乐剧。


Jai Bajaj有近六年的编程经验,开发过APP,入读宾大后他希望既能学习编码,还能继续打壁球和网球,还计划加入宾大的航空航天俱乐部,保持自己对物理的兴趣。


香港大学为了选拔出在某些领域有突出才能和成就的学生,推出了多元卓越入学计划。


选拔的学生必须具备以下特点的其中一个:


  • 平时成绩优异;

  • 曾获竞赛类奖项或学科特长,例如:奥林匹克竞赛、国家级/省级/市级学科竞赛、英文竞赛、写作竞赛、发明专利等;

  • 课外活动经历丰富,例如:志愿者活动、游学活动、模拟联合国等;

  • 领导能力出众,例如:优秀干部、优秀学生、学生社团领袖等;

  • 文艺或体育特长


04

— Dr小鱼 —


跨界的本质是


活到老,学到老


人才模型历经好几轮变更,从最开始的I型到T型,再从T型进化到现在的π型、非型...,其中“I”代表专业的深度,“一”知识的广度。


实际上,从T型开始就已经在跨领域中前行,不断对人的知识、思维提出更高的要求。


随着AI技术的突飞猛进,会有越来越多的“I”和“一”叠加使用。


图片


如今跨界成为热词,这既是个人和社会的需要,更是时代的潮流。


跨界的内核就是把学习当作一辈子的事情,它本质上也是我们阶段性学习成果的反馈,它不是目的,也不是目标。


当然想要跨界成功,前提是要做好跨界前的准备,跨界容易的只是手段,并不代表过程简单。


我们不能只看到了跨界成功人士的耀眼时刻,却看不到他们数十年的默默坚持、扎扎实实下苦功夫的时刻。


就以吴彦祖为例,他从美国俄勒冈大学建筑系毕业生到演员、导演,再到如今的口语老师,身份不断转变,这背后都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图片


打破了传统赛道的单一竞争逻辑,摒弃了人生是场短跑的信念,全面发展、多元融合,坚持长期主义,何愁人生不精彩?

图片



福利


加入社群,共享升学资讯

 扫码入群


湾妈VIP国际社区正式启动,小鱼当群主,与大家一起为孩子兜底。


高考体系可准备“两条腿走路”把升学目标延伸到香港新加坡以及欧美。


国际体系或有意让孩子高中选择国际体系的朋友更应该未雨绸缪。


VIP社区资格长期有效,期待精英妈妈们加入,我们一起为孩子升学助力。


精英家长VIP群


加过我其他微信号,请勿重复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