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9点42分,下课铃声响起,齐齐哈尔路第一小学的教室里,齐刷刷地响起了欢快的音乐:“跟着我一起做披萨……”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孩子们跟着熟悉的韵律一起做起了好玩的披萨操,蹦蹦跳跳中,一张张小脸蛋都开始变得红扑扑的。
3月10日起,《上海市中小学体育工作管理办法》正式施行,要求“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学生一日在校,除了日常的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课外,每天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成为其中重要的保障。
如何让这30分钟的时间变得更充实,更“好玩”,更有活力?记者走进几所中小学,看看“热气腾腾”的大课间是怎么让孩子们跑起来、喊起来、笑起来的。
阴雨天也有大操场
体育活动最大的“天敌”是什么?孩子们又最讨厌什么?“下雨天!”
以往采访中,天气总是影响学生走出教室,放空运动的主要因素,一到连绵的阴雨天或是梅雨季,孩子们都会被湿答答的天气“气”得没有了脾气。
但在齐齐哈尔路第一小学,大课间的活动时间可是风雨无阻,年中无休!
在这里,大课间真的是“大”,10分钟的做操时间连着30分钟的大课间,足足有40分钟的时间可以让孩子们玩得尽兴。
好玩有趣的披萨操之后,紧接着充满了动感的“小白兔操”——跟着屏幕上的小白兔连续跳跃、奔跑闯关,孩子们还有些意犹未尽。做操时间结束,紧接着是30分钟的大课间。学生们从教室里鱼贯而出,游戏时间到!
走廊的地面上,是五彩斑斓的“跳房子”,墙面上,挂着用来发泄的拳击小沙袋,教室的门上,贴着“跳高魔毡”,门口的电子屏上,是哪吒带着孩子们一起模拟跑酷、高抬腿、深蹲的“闯关迷宫”……班主任安排学生几个一组,30分钟的时间,孩子们可以把所有的运动项目都轮流玩个遍。
三年级的胡悠然最喜欢的是魔毡,几个回合下来,她的额头上已经渗出了细细的汗珠。“因为我跳得比较高,就特别有成就感。”拳击小沙袋则是许良琢的最爱,他说:“出拳速度要快,感觉就是非常‘爽’。”
摸高粘粘乐
室内酷跑
“我们把10分钟的广播操时间和30分钟的大课间时间安排在一起,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充分运动开,”齐一小学校长孙燕菁介绍说,学校目前有33个教学班,1300多名学生,但运动场地非常有限,操场上只能容纳2个年级进行大课间的活动。“去年,我们和上海体育大学合作,对走廊、教室进行设计、开发,让孩子们可以做桌边操,更能在操场和教室里进行有效的运动。”
这几天,上海接连阴雨,但每一个课间和大课间,齐一小学的教学楼里,总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到处可见的,都是孩子们蹦蹦跳跳的身影。“专业的团队进行方案设计,让孩子们的大课间不仅能随时运动,更能运动得更科学、更到位,”齐一小学教导副主任、杨浦区体育学科带头人施琴介绍说,“数据对比显示,孩子们身体活动量在方案应用后中强度和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长和百分比都有显著上升。以三年级学生为例,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长增加了一倍。”
小操场也有大空间
去年底,崇明区各中小学结束了一项评比: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展示——全区所有学校参与,不限“题材”,充分展示大课间充满活力的30分钟。
身处郊区,崇明的中小学校和市区比起来,运动空间显得绰绰有余。但最后让人眼前一亮的,却是西门小学小操场上别具一格的“篮球30分”。这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大课间:地处城镇中心的西门小学的操场不大,占地面积在整个崇明区“倒数”,但是学校用巧心思变出了一个“大课堂”。
西门小学的大课间,是属于篮球的。跑圈热身、篮球体能操、运球技能绕障碍跑……30分钟结束,身着校服的“小黄人”们满脸通红,洋溢着快乐的微笑。
篮球是西门小学的体育特色,大课间就围绕着篮球来“玩”:学校请来区教研员指导,体育老师和音乐老师也全程参与,共同为这堂大课间出谋划策:面对场地狭小、学生人数众多的现实挑战,体育组的老师们充分发挥学校的每一平方米,精心设计了入场方式、队形变化、球车放置、行进路线及有序退场等环节,解决了在“小场地”的束缚下开展“丰富充实的大课间活动”的问题。
于是,在大课间活动中,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动感的音乐声中,近千名“萌”娃花样篮球操整齐划一,技巧与体能锻炼既提高了学生练习兴趣,又发展学生上下肢及核心力量。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跑操,在提高学生心肺耐力的同时提升了班级凝聚力。分年级的综合活动内容灵活组织、精彩纷呈,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增强体质。老师们也深入到各个班级,与学生们一起互动、一起锻炼,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营造了浓厚的运动氛围。
每天这雷打不动的30分钟,成了西小孩子们最盼望的快乐时光。大课间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和时间,使他们逐渐形成了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掌握了健康锻炼的方法,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课间玩出新花样
跳竹竿、抖空竹、武术、滚铁环、木板鞋竞速……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东滩学校的大课间和别的学校都不一样,特别“带劲儿”。
大课间时间规定为30分钟,但学校将课程表进行微调,给足孩子们45分钟。每天下课铃一响,全校44个班级的学生像欢快的鸟儿飞出教室,散落在校园各处的运动场上,尽情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大课间怎么“玩”,也是一门学问。学生每天在校有体育课和体育活动,大课间“玩”点不一样的,才能给孩子们新鲜感,吸引他们全员参与,真正动起来。
于是,既有趣味又有挑战性和运动量的传统民族体育项目被带到了操场上:抖空竹需要灵活地运用四肢,踩高跷培养平衡感,滚铁环讲究速度和技巧……这些项目都是孩子们平时不多见又充满了趣味的传统项目,同时又兼顾体能与技能。
“这些项目能让不同体质和兴趣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经过体育老师们精细化的编排,孩子们在活动中提升了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也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和民族文化认同感。”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东滩学校校长陈丽萍说,老师们和孩子们一起运动,大课间已经成为学生一天中最期待的时刻,“我们学校空间非常大,每个教室外就是草地,下课的时候,草坪就是孩子们的乐园,他们可以在这里随时运动。”
上实东滩自己组织举行了迷你马拉松,初中学生全员参与。
一下课就奔出教室运动,加上东滩得天独厚充足的光照条件,学校里还有包括高尔夫、赛艇、击剑、腰旗橄榄球等十多种各色体育社团,上实东滩的学生们经过几年的熏陶,成为具有足够辨识度的一个群体,“东滩黑”的昵称也已经远近有名。“每天户外运动时间充足,孩子们皮肤变黑了,体质也变好了。”陈丽萍说,“每天的大课间,让孩子们尽情地放松尽情地运动,他们才能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之后的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