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化春雨 三地共潮生 | 产业协同活力强劲,京津冀赋能新质生产力

导 读

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个率先突破领域之一。携手十一年,北京由“大而强”转向“优而精”,天津从“体系全”转向“韧性强”,河北由“接得住”转向“升级跳”。京津冀三地优势互补,相互赋能,持续迸发强劲活力。
没有刺鼻的油气味儿,人员作业冬天不必吹寒风、夏天不用顶酷暑,七彩斑斓的岸桥、轨道桥、集装箱,科技与工业美学在渤海湾畔相遇。这里是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也是全球首个“七彩”码头。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值班经理李阳介绍:
李阳:您看我们的轨道桥有深蓝色、浅蓝色、绿色、黄色、橘色等颜色,码头的七个颜色分别代表不同含义,包括枢纽、安全、环保、效率、服务、智慧和兴盛。

图片

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是全球首个“七彩”码头/记者拍摄

图片

岸桥正在作业/记者拍摄
岸桥正在码头边进行集装箱船装卸作业,从船上卸下来的集装箱再由“ART”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运到指定箱区。在场地里有序穿梭的ART,从外观上看就像是没有车头车厢、没有司机的自动驾驶平板车,可装载全尺寸集装箱。全新一代ART,搭载激光雷达、视觉摄像头等多种传感器,通过边缘计算自主决策避障、超车,更智能、更安全。
李阳:您看那个绿色的集装箱,它一会儿会落到下面的那个机器人上,我们叫它ART。它靠系统上的一些设定,包括北斗定位、5G信号以及各种雷达的融合感知,知道自己要去哪儿,要走哪条路。

图片

ART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记者拍摄
由ART运来的集装箱,再由轨道桥轻盈地吊起码放,“举重若轻”四个字变得具象化。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值班经理李阳介绍:
李阳:平均一个集装箱一般装25吨到28吨,具体重量也是根据里边的实际载货情况。通过我们的轨道桥把集装箱吊起来,再到放到场地里,平均一个动作只需要不到一分钟就可以完成。

图片

轨道桥正在堆场作业/记者拍摄
全新研发的设备控制系统,全场景的生产调度优化与更优路径规划,实现车路协同,敏捷生产,比人工码头作业效率提高20%以上。
李阳:现在这个码头前沿拥有3个2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码头岸线总长1100米,前沿底高程-18米,设计年吞吐量250万TEU(标准箱)。后方陆域占地面积约75万平方米,配备岸桥12台、轨道桥42台、ART(人工智能交通机器人)92台,满足目前最大集装箱船舶全天候靠泊作业。
2021年10月码头正式运营投产之日起,码头装卸设备、水平运输设备、生产辅助设备等全都采用电力驱动,能源消耗百分之百来源于“风光储荷一体化”系统,码头运营全过程实现零碳排放。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值班经理李阳介绍:
李阳:人进到比较老的码头,闻到很重的机油味、柴油味,地面会比较脏乱,但是进到我们的场地您能看到,都是很整洁的。设备都是用电的,没有任何用油去作业的。这个大风车它进行的是电能储备,码头真正零排放,比当今全球自动化码头还要节能17%以上。
对于船舶这类排放大户,码头前沿搭建了不同船舶可快速接入的岸电系统,实现了等泊作业期间的零排放。
李阳:我们这里是有岸电设备的,跟家里的插线板类似,但实际上更复杂一些。无论来船电压是多高,我们都可以实现接岸电,实现电能化。智慧零碳码头拥有7个之最,包括建设周期最短、智慧程度最优、运营成本最低、装卸效率最高、绿色低碳最佳、适用范围最广和颜值色彩最美,现在依然还在保持。

图片

顾客在天津某大型商超内选购智利车厘子/来自新华社
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为传统码头自动化升级改造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天津方案”。天津港是世界等级最高的人工深水港,码头等级30万吨,级航道水深-22米,与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都保持着密切的航运贸易往来,新开的“车厘子专线”更是甜遍了京津冀。李阳介绍:
李阳:以前车厘子是在南方卸船,现在天津港出了这个专线快航以后,京津冀第一时间都能吃到最新鲜的进口车厘子。2025年1月16日,最后一班货轮抵达天津港,本季车厘子进口总量达到了3万吨,实现了4倍增长,进一步提升了天津港口岸的水果进口能力。
另外,天津港东疆片区是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核心区域之一,天津自贸试验区对天津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为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中国北方第一个自贸试验区——天津自贸试验区,即将在今年四月迎来挂牌十周年。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办公室党组成员段吉闯表示,天津自贸试验区以天津市1%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市38%的外贸进出口、43%的实际利用外资。
段吉闯:天津自贸试验区有完备的交通体系,我们有天津港、天津机场两大交通枢纽,中欧班列直通欧亚地区,同时我们拥有北方最大的邮轮母港,海、铁、空、陆高效便捷。而且我们还有开放的投资政策、高效的口岸服务。2025年,我们天津自贸试验区将承办京津冀三地自贸试验区第四届联席会议,将发布一些联动创新成果,共同探讨三地自贸试验区产业协同联动相关事项。

图片

龙门式3D打印机正在进行打印调试测试/记者拍摄
十年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明确京津两市共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2016年11月22日科技园正式成立,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跨尺度智能增材制造团队,在这里建立了新能源与高性能增材制造实验室。一台龙门式3D打印机正在约三层楼高的大空间里进行3D打印调试测试。北京理工大学跨尺度增材制造实验室工程师李昀泽介绍:
李昀泽:龙门式,就是说设备的左右两侧是龙门架,上边是一个龙门,可以进行前后运动,把比较笨重的机床式变为一个移动增材式的机器人,可以适应于各种各样的环境,不限于在厂房生产,也可以在马路上生产,这样就减少了运输成本。现在我们进行试验打印的板材尺寸是1.5米×5米,打印完成大约需要5天时间,目前我们这个设备最大的打印尺寸是5米x12米。

图片

北京理工大学跨尺度增材制造实验室制造的材料样品/记者拍摄
这套设备突破了悬空结构无支撑3D打印的技术难关,制造的海洋基建材料比传统海洋浮力平台所用的钢结构更轻,同时还能降低三分之一的综合成本。
李昀泽:这台设备的典型产品和典型应用场景主要是两个,第一个产品就是多功能点阵夹心结构,实现了轻量化和高性能的需求,尤其使用在船舶和航空航天领域,包括军用舰船、民用舰船、潜艇等。第二个主打产品就是基于我们的点阵夹心结构,通过向内部空间填充混凝土,形成钢板点阵混凝土结构。这种结构在相同的强度情况下,可以降低用钢量70%以上,可以将它应用在深海平台、海洋油气开发平台、建设浮式机场以及岛礁浮桥等,替代传统的钢质结构,可有效实现降本增效。

图片

科研人员正在调试设备/记者拍摄
工程师李昀泽表示,团队之所以选择落户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就是看中了这里临海的天然地理优势,以及定制化场地空间和高性价比的运营成本。
李昀泽:我们这台设备的长度大约15米,宽度约7米,高度约9米,这台设备需要一个较高的空间,所以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定制了这间厂房,同时在地下进行了加强桩建设,因为这台设备比较重,大约在300吨至400吨。这项技术是在北京理工大学的实验室里开创出来的,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作为一个中试基地,我们希望这项技术可以进行产业化转化。
现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是打造北京创新资源在天津高质量转化的主要承载地,北京来津企业数量超过20%。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办公室科技资源与服务科科长董媛媛介绍:
董媛媛:我们园区的定位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的策源地,我们现在强调的是错位协同,有一些资源是北京需要它往外辐射的。我们靠海,我们临近港口,有M0新型产业用地,M0新型产业用地是把我们的商业用地通过变更土地性质来降低它的运营成本。目前M0新型产业用地一期已经基本竣工,计划年底具备入住条件。
京津冀三地优势不同,赋能互补,协同发展战略引领下不断促生新质生产力,彼此成就,相互奔赴。




(转载请注明本文来源及记者、编辑等信息)

内容来源记者 李天一

编辑:刘慧明

值班主编:车水

监制: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