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非正式家访:请不要拒绝一碗热奶茶

来新疆支教以来,常有师友问我有没有写下什么东西,这总使我汗颜,我在喀什遇见很多值得写的人、值得写的故事,但是每到夜间,当我准备写点东西的时候,懒惰的大脑和贪婪的肠胃就联合把我架出宿舍,奔向一盘干煸炒面了。日前,读到南方周末《“情绪价值多过实用价值”,家访过时了吗?》这篇报道,想起我的一段非正式的家访……

这是去年夏天的故事了,我陪一位作家去塔县采风,车子在314国道上行驶,在一路直奔红其拉甫国门景区之后,我们有时间在返回塔县县城的路上从容欣赏公路两边的夏日牧场风景。

正是帕米尔高原上的好时节,抬头是和夏日海边一样的蓝天白云,不远处是触手可及的喀喇昆仑山脉,山脚下却是绿草如茵,夹着一片片紫色的花。一群黑色的斑点移动着,那是牧民家的牦牛,说不定哪只牦牛背上就有我可爱的塔吉克族学生。形体较小的,以白色为主的斑点,毫无疑问就是肥肥的绵羊了,塔吉克族的老乡非常热情,遇见上山家访或者送教的老师,就去捉一只最肥的羊来,老师们赶忙摆手制止,太过意不去了。

公路两边,黄乎乎、胖嘟嘟的土拨鼠龇着牙、搓着小手看着路上往来的车辆;或是高高站起、手搭凉棚,模仿猴哥看路;或是四脚朝天、心灵放空享受日光浴。前两天都在下雨,这样晴好的天气,路两边的农牧民都把衣物毯子拿出来晾晒,真想下去看看这里人家的生活,看看南疆牧民的生活与李娟笔下的阿勒泰的夏日牧场有何异同,看看回到家中的学生是怎样活泼热烈的光景。

图片

314国道旁,喀拉库勒湖边的夏日牧场。王塞北/图

我在车上向作家介绍起学校的情况:我支教的学校叫深塔中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唯一一所中学(完全制)。学校里几乎全是塔吉克族的学生,如果你看过红色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你就一定听过这个民族的故事。长久以来,塔吉克族生活在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帕米尔高原上,为了塔吉克族青少年更好地成长,深圳市和当地采取异地办学的模式,在离喀什市20公里的疏附县建了这所深塔中学。

当然,塔吉克族和新疆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也是能歌善舞的。要是有机会,一定要看他们的课间操,非常有特色——那是根据塔吉克族鹰舞改编的。(鹰是塔吉克族的图腾,塔吉克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是鹰笛,最具特色的舞蹈就是鹰舞)在东经75度的12点,在北纬39度高纯度蓝天下,深塔中学的课间操开始了,鹰笛悠扬、鹰舞飒爽,充满了无限活力,高中部的同学都穿着深圳校服,总忍不住拍给深圳的学生分享。天很晴很蓝的时候,向西眺望,可以看到150公里外绵绵不断的雪山,再看看眼前做操的学生,会让人想到很久以前,或者很远很远的事,或者一两句诗……

一片金黄引得我们停车,是一片油菜花,没错,虽然是7月,高原上却还有油菜花可看,这里的海拔是3600米,气温14摄氏度。走近了,一排白色的房子前,两个大一点的孩子抱起三个小一点的孩子在玩转圈圈,看到我们,停了下来。

“老师,你是不是来家访的”,有个学生认出了我。她兴奋中露出一丝焦虑,我笑了,告诉她,我只是陪记者老师来这里采风的,并不是专门的家访。她读初一,另外一个大一点的女孩子读初二,他们虽然不是我班的,但是在学校见过我,我也很开心。免不了问一下他们假期的学习情况,原来大一点的孩子都随父母去放牧了,牧场上可以骑马骑牦牛,我指着不远处路边的两匹马问他们是不是都会骑马,他们都会,包括一个五年级的小女孩。

面对这群真诚可爱的小孩,大家都想和他们拍张合影,他们很开心地答应了。或许是出于对五官的自信,或许是长久以来的热情,塔吉克族大人小孩的镜头感都非常好,面对镜头,没有躲闪或是羞涩,只是露出清澈深邃的眼神与真诚自信的微笑,他们都有黑黑浓浓的眉毛,非常好看。

他们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家里坐一下。打开房门,是个不大的客厅,右手转进去,是一个大炕,铺着红色被褥和红色毯子,炕头装饰着红色的塔吉克族刺绣,塔吉克族人非常喜欢红色,女性的传统服饰也是以红色为主。房间里主要的装饰是贴了半墙的奖状,有孩子的“三好学生”“礼仪之星”,还有爸爸的“优秀护边员”,义务为国守边是塔吉克族人长久以来的优秀传统,几乎家家都有一位护边员。房间里还生着炉子,很暖和,可见早晚还是很凉的。女主人不会讲普通话,听着孩子的介绍,对我们不住微笑点头,我们则同样报以微笑点头。我们坐在炕上和学生聊天的时候,妈妈拿起一把擦得锃亮的茶壶走进厨房,这是要给我们煮奶茶了,因为第一次上门,又是空着手来,这样麻烦女主人,我们很过意不去,就对学生嘱咐了几句,离开这间温馨的高原小屋了。

那位学生隔着车窗对我挥手,正如刚见到我一样,但是笑容中有一丝难掩的失望。车子重新回到公路上,我也蓦的失去了兴致,窗外的风景再难让我提起精神。

图片

雪山下白杨绿荫中的托格伦夏村。王塞北/图

下午,我们去了托格伦夏村。村子隔着阿拉尔国家湿地公园与县城东侧的古石头城相望,在山间一片平坦的高坡上,笼在一片白杨的浓荫之中,就是茅盾《白杨礼赞》中的那种白杨。碧绿清澈的塔什库尔干河蜿蜒穿过阿拉尔国家湿地公园(就是旅行攻略上著名的金草滩),滋养着帕米尔高原上珍贵的一片牧场。村里的后备干部古丽尼沙热心认真地为我们介绍村子里的情况,托格伦夏村是个很古老的村落,村子所在的山下就有一处古城遗址,“托格伦夏”即“圆城”之意。

走到村子中间,遇见几个正在玩耍的小朋友,塔吉克族人的舞蹈天赋真是深深刻在基因里,他们玩耍的样子,都像在跳舞。看到我们,一个小女孩拉着我的手,一定要我去她家的民宿参观。家里人正围在一起聊天,房间里也是红色主调的塔吉克族刺绣装饰,氛围很有油画感。见到我们进来,立刻给我们腾出位子,倒满一碗奶茶,里面加了一大勺家里自制的酥油(酥油装在洗得很干净的辣椒油瓶子里)。在高原夏日的午后,来上这么一碗奶茶,叫人胃里心里都很舒服。我不由得又想起达布达尔乡的那壶奶茶,心里一阵阵怅惘,仰头将碗里的奶茶喝得一滴不剩。

三天塔县采风之旅结束了,回到热烈繁华的喀什市,我翻开手机相册回看那一张张照片,发现绵延的大山之下,一排白色的房子前,隔着金黄的油菜花田和紫红豌豆花田两位学生远远地就对我露出欢迎的笑容,对着镜头比“耶”了。

图片

细看照片的惊喜——远远地看到我的镜头,学生在双手比“耶”。王塞北/图

这笑容让我的心又回到了海拔3600米的达布达尔乡的波斯特多克村,好后悔,没有多停留一刻,辜负了那一壶温暖浓香的奶茶。

(作者为广东深圳援疆教师)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王塞北

责编 温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