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亿元合同“互不追责”:鸿博股份与百川智能的“不可抗力”有多不可抗

3月13日,鸿博股份(002229)一则公告,完全坐实了北京百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川智能”)的战略调整。(详见财中社《百川智能“瘦身”,月之暗面“停流”:DeepSeek致大模型洗牌再提速》
公告显示,鸿博股份全资子公司英博数科与百川智能解除了2023年签署的《云服务协议》,双方“互不追责”,解除原因为“不可抗力”。
尚未产生收入、合同额高达13.82亿元、为期三年的算力服务合同,竟然就这么云淡风轻的一句“不可抗力”,就原地消失了。鸿博股份所称的“不可抗力”到底有多不可抗?
13.8亿元合同“未执行先解除”
2023年12月5日,鸿博股份公告称,英博数科原计划自2024年1月30日起,向百川智能提供英伟达(NVDA)H系列智算服务器的算力资源及配套技术服务,合同总金额预计13.82亿元。
协议明确,百川智能需支付2500万元预付款,并承诺“最低采购量”。然而,合同约定的服务尚未启动,双方便以“不可抗力因素”为由终止合作。
2024年6月底,鸿博股份公告显示,鸿博股份首批为百川智能合同到位的GPU服务器集群设备已经到位,但合作因GPU 服务器设备到货及调试工作的复杂性,项目进展稍有延后,公司将全力以赴,寻找最佳解决方案,力争确保合同的顺利履行。
令投资者意想不到的是,这一“稍有延后”,一“稍”就是近9个月,并直接公告“不可抗力”解除合同。
合同终止后,鸿博股份表示,公司已采取应对措施,将为百川智能合同搭建的GPU服务器集群设备重新配置至其他项目,“京能项目刚落地,预计对今年业绩有所改善”,且其他算力租赁业务仍在推进。
按照此前的公告,百川智能需向鸿博股份支付2500万元预付款,并承诺“最低采购量”。
但按照双方“互不追责”解除合同的公告意思理解,百川智能无需支付这2500万元。
据公开报道,鸿博股份证券部人士透露合同解除源于“意料之外的情况”,但未进一步解释“不可抗力”具体指向。
百川智能转型:从拼规模到求生存
《财中社》注意到,2024年12月上旬,百川智能联合创始人洪涛去职。
这距离2023年7月洪涛加入百川智能大约一年半时间。任职百川智能期间,洪涛担任百川智能商业化负责人,搭建了百川智能商业化团队。而此前,曾任搜狗公司首席营销官(CMO)的洪涛,属于百川智能创始人王小川的铁杆嫡系。(详见财中社《百川联创洪涛离职,大模型淘汰赛到了“头部”公司》)
洪涛去职后,百川智能的战略收缩进一步突显。
2025年2月,百川智能裁撤金融To B业务团队,包括B端组和提示词工程团队(PE团队);3月3日,其金融业务核心部门员工集体签署离职协议。与此同时,CEO王小川频繁为医疗业务站台,宣称“AGI的尽头是生命科学”,并透露AI儿科医生已在北京儿童医院试点。
百川智能的急转弯,折射出中国大模型行业的残酷洗牌。2024年,DeepSeek 以“极致性价比”策略推出万元级企业大模型,迅速抢占市场。2025年春节,Deepseek 更是以过硬的推理实力火速出圈,影响了多领域企业的大模型选择。
“通用大模型的军备竞赛已结束,资本不再为‘参数量’买单。”一位头部风投机构合伙人表示。此前,“六小虎”(百川智能、智谱AI、MiniMax、零一万物等)凭借参数模型和融资能力占据先机,但商业化滞后问题逐渐暴露。零一万物、百川智能先后放弃通用模型预训练,转向医疗、教育等垂类赛道,智谱AI则收缩至政务市场。
金融To B业务曾为百川智能的“造血心脏”,2024年通过B端组拿下软通动力(301236)、信雅达(600571)等客户,并推出金融大模型Baichuan4-Finance。但随着业务裁撤,相关技术团队和客户资源面临闲置风险。而医疗业务能否在2-3年内实现规模化收入仍是未知数。
鸿博股份:财务冲击“可控”?
对鸿博股份而言,合同解除的财务冲击可控。公告强调“原合同尚未产生收入”。
但资本市场的反应似乎并非如此。
2023年12月5日,鸿博股份与百川智能合同签署当日,鸿博股份股价上涨2.73%,最低34.11元,最高36.30元,换手率11.22%。
2025年3月13日解除合同公告发布后,鸿博股份股价当日下跌4.81%。
值得关注的是,3月4日,鸿博股份股价触及近期低点12.48元,此后连续7个交易日反弹,截至3月13日收盘报13.25元,区间涨幅4.08%。
分析人士指出,市场对鸿博股份的算力业务弹性仍存期待,但需警惕行业需求结构性变化。
1月21日,鸿博股份发布2024年业绩预告称,营收4.69亿-5.51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2亿-2.99亿元。以13.82亿元三年均摊,年均约4.61亿元,甚至已与鸿博股份2024年营收基本持平。
但“不可抗力”就这么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