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

评论

1

3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曹操:这个世界把我养得好坏

图片

你眼中的曹操是什么样的?


乱世枭雄?奸雄?还是,奸贼?


不管是哪种,在我们的印象中,曹操似乎都是一个野心勃勃 、纵横天下的狠角色。


但最近翻看三国时期的史料,我好像看到了一个很不一样的曹操。


他的多疑、狡诈和自负之下,其实藏着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内在小孩。

图片


图片

图片

第一次意识到到曹操脆弱的一面,是在《世说新语》中,南朝文学家刘孝标注释的一则故事里。

宗承,字世林,南阳安众人。承少而修德雅正……闻德而至者如林。

——《楚国先贤传》


东汉时期,南阳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士,名叫宗世林,十分受世人景仰。


曹操也十分仰慕这位前辈,成年后,他多次到宗世林家拜访。

魏武弱冠,屡造其门。值宾客盈门,不能得言,乃伺承起,往要之,捉手请交。承拒而不纳。——《楚国先贤传》


有时候正赶上宾客高峰期,曹操就退到一旁耐心等待,等到宗世林有空了,才赶紧前去会面,握住他的手向他请教。


不得不说,曹操的态度非常真诚了只可惜,宗世林不吃这套,他毫不委婉地拒绝了曹操的求教。


图片

《世说新语》原文对这件事的讲述更加不留情面:

南阳宗世林,魏武同时,而甚薄其为人,不与之交。——《世说新语·方正第五》


说是宗世林根本看不起曹操这个人,不屑同他结交。照曹操那个暴脾气,肯定要记仇的吧?可他没有。

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刘协迁都许县,成为总揽朝政大权的司空。


这时候他干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

及魏武作司空,总朝政,从容问宗曰:“可以交未?”——《世说新语·方正第五》


他找到宗世林,问他:“你看我现在,可以和你做朋友了吗?”

就这么一件事,他居然惦记了那么多年。


而且《世说新语》说曹操询问的态度是“从容”,这个“从容”可不是“从容不迫”的意思,而是“委婉”的意思。


也就是说,曹操问出这个问题时,语气是委婉的、小心翼翼的。


他这会儿都总揽朝政大权的重臣了,按理说应该是耀武扬威的模样——叫你看不起人吧,你看老子现在多牛x!!!


可他却是小心翼翼地问宗世林:我可以和你做朋友了吗?

图片

多像一个渴望表扬的小孩,考了100分以后才敢眼巴巴地问父母:那我现在棒不棒?


图片

图片

回看曹操的童年时光,我们或许可以看到这个“内在小孩”的来处。


《三国志·武帝纪》对童年曹操的描述是:

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


乍一看还挺好的呀,就是个聪明、活泼又叛逆的小屁孩。


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曹操出生在一个宦官家庭,他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

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三国志·武帝纪》


这个曹腾呢,则是东汉颇受器重的宦官,桓帝时期官至大长秋,放在今天少说也是个省部级的大官了。


可太监嘛,在世俗眼光里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职业,曹操打小没少受同龄人的冷眼嘲笑,“阉人后代”的偏见一直伴随着他。


图片

甚至曹操多年后还在诗里提到——

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曹操《善哉行·其二》


“唉,我是个没什么运气的人,生来就身份低贱,还总是很孤单。”


被同伴嘲笑和冷落的童年时光,大概是他内心深处难以释怀的阴影。

图片

而说起自己小时候受到的家教,曹操在诗里写道:

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

——曹操《善哉行·其二》


这里的“三徙”指的是孟母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的典故。


“过庭”则是说,孔子的儿子两次从庭院中路过,孔子都会叫住他,予以《诗》和《礼》的教导。


“我从小既没有受到孟母三迁那样的照顾,也没有受到孔子过庭而问的教诲。”


曹操想表达的是:在自己小时候,父亲母亲其实都不怎么管教他。


这样在散养模式里成长起来的、不怎么受关注的小孩,偏偏女娲捏泥人的时候也没放过他——

“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

“身长七尺,细眼长髯。”

……

ps.汉朝的一尺大约相当于现代的23厘米左右,因此曹操的身高大约为一米六左右


不同的史书对曹操的容貌描绘虽然不尽相同,但我们不难看出来:曹操是一个身型矮小,长得有点难看的人。


曹操小时候会不会因为容貌受到轻视?我们无法在史料中看到确切的答案。但我想,或许是有的。

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

——《世说新语·容止》


一直到成年后一统北方手握大权,曹操依然会担心以自己丑陋的容貌难以震慑他国,甚至让崔琰假扮自己去接见匈奴使者。


图片

他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自信,甚至有挺深的容貌焦虑。


现在再看《三国志》对童年曹操的描述,我们或许能看到,那个“任侠放荡,不治行业”的曹操背后,藏着怎样的少年心事——


他受够了轻视,受够了不被关注的孤独,他渴望被看见。


所以他反叛,任性,不务正业,他要所有人知道,他曹操不是什么好捏的软柿子。


图片

图片

看过电视剧《三国》的小伙伴应该会记得曹操的那句经典台词——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


现在我们再回看这句极符合曹操奸贼形象的台词,会发现它绝不只是“残暴”那么简单。


这句话在陈寿的纪传体史书《三国志》中就有原型:“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背后的故事是这样的——


公元189年,董卓权倾朝野,极尽暴虐杀伐之事。


曹操不愿与董卓为伍,于是拒绝他的任命,改名易姓,逃离洛阳,抄小道回家乡。

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裴松之注《三国志》引《魏书》


路过朋友吕伯奢家时,曹操在这里驻足,稍事休息。吕伯奢虽然不在家,他的家人却“备宾主礼”,将他当成贵客款待。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

——裴松之注《三国志》引《杂记》


可那天夜里,曹操听见铁器的声音,以为人家要杀他,就“先下手为强”,把这一家八口人都给杀了……


但其实,这一家人打磨铁器是为了杀猪宰羊,想要备一桌子好菜招待曹操。


得知真相的时候已经晚了,曹操已然错杀了八条无辜生命。这时候曹操才说出了那句经典台词。

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裴松之注《三国志》引《杂记》


在晋人孙盛的 《异同杂记》里,曹操是“继而凄怆曰”,也就是说,他说这句话的神态是凄凉而忧伤的。

图片

怎么可能不愧疚?


在处境如此艰难的时候遇到了如此真诚善良的人,可他曹操亲手把他们杀了,也亲手毁了自己仅有的温暖。


他后悔自己误杀好人,却又装作一副满不在乎的模样,虚张声势似的自我辩护,想要保住最后一点骄傲。


所以他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简短八个字里,确实有曹操的狠戾多疑,可也藏着他的脆弱


杀错了人又如何?我宁可做辜负他人的恶人,也不愿遭受他人的辜负和背叛。


这何尝不是一种安全感缺失?


如果注定有人要受到伤害,那个人一定不要是我曹操。



千百年后,我们看到了历史和文学作品留给我们的曹操形象。


看到那个在乱世中割据一方的曹操,看到他叱咤风云,大杀四方的威风和暴虐。


可或许在曹操的生命里,在他的熊熊野心背后,是无数个证明自己的决心,是不叫天下人看轻自己的决心。


他在用宏伟的事业和功绩,重新养育那个脆弱的内在小孩。


或许他保护自己的方式,就是变得强大——


强大到,足以被全世界清晰地看见。


强大到,再也不需要去考虑任何人的认可。


*本文参考资料:

[1]《三国志》西晋·陈寿

[2]《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

[3]《曹操评传》张作耀

[4]《品三国》易中天


图片

图片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