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5

评论

6

3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机器人必须是「人形」吗?

AI划重点 · 全文约2103字,阅读需6分钟

1.2025年被誉为“具身智能元年”,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如宇树机器人和众擎机器人等。

2.人形机器人在具身智能赛道上备受关注,因为它们能更好地适应环境,驾驭更多工具。

3.然而,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历程充满挑战,从1967年的WABOT-1到2023年的波士顿动力Atlas,经历了近60年的技术探索。

4.2025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取得重大突破,OpenAI与Figure合作发布内置ChatGPT-4的Figure 01人形机器人。

5.随着具身智能赛道的火热,2025年融资金额高达119.15亿元,共计发生188起投融资事件。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作者|孙鹏越

编辑|大   风



2025年,被称为“具身智能元年”,甚至就连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出现了 “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
最让普通人有所感知的是,大量机器人开始刷屏社交平台:从宇树机器人一套行云流水的拳法耍得有模有样;再到众擎机器人在深圳湾与跑者同框竞跑……
越来越多机器人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用身体力行引爆了背后企业的市值与融资。
但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为什么所有机器人都是人形的呢?
图片
具身智能的最终方向
大众的“机器人幻想”都是源自于好莱坞,不论是斯皮尔伯格还是詹姆斯卡梅隆,总是对于机器人都有一种特别的“癖好”,在他们眼里机器人并不是冷冰冰的金属躯壳,而是有血有肉的生灵:
它们不知疲倦、时刻求进步、有着比人类更专注的感情、永远在思考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哲学问题。
于是,不论是T-800终结者,还是银翼杀手,它们都是有手有脚、直立行走的类人形态。
在电影的影响下,几乎所有人都开始觉得,机器人首先要长得像人,起码要会两条腿走路。
在具身智能赛道里,人形机器人也是最璀璨的王冠。
因为物理世界里,人类活动是一个复杂、多元的集合,几乎所有领域的设施和工具都是以人类使用为基础建造的。
人类一直渴望着机器人能代替我们劳动,那也只有将机器人设置成人形,它才能最大程度适应物理世界,而我们不需要改造世界来适应机器人。
滚轮和履带的确比双腿速度更快,但遇到台阶怎么办呢?
四足的确比两足站得稳固,但缺少了“手”的操作,就没办法胜任人类想要它完成的工作。
所以只有把机器人设计成人的样子、拥有人的运动能力,机器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驾驭更多工具,从而真正具备通用性。

图片宇树unitree G1

马斯克说,在2040年地球上要有100亿台人形机器人。

那个时候,就需要机器人走进各种工位,进入各种环境去工作。也只有人形机器人可以满足人类社会的楼梯、门把手、工具、家具、开关等等一切工具。
OpenAI总裁格雷格·布罗克曼给了一个更“神棍”的解读。
他认为以后的机器人全部都是“通用人形”的形态,因为人类的基因里面希望自己成为神,希望自己创造出人形态的物种。
不论是现实的物理世界,还是形而上的哲学世界,都有不同的解读视角。
但对于我来说,人体本来就是自然界数十亿年进化后的最优生物形态,为什么要创新?能创新得更好吗?
所以,人形机器人就是具身智能的最终方向。
图片
漫长的人形进化史
科技幻想归科技幻想,但实际开发出一台人形机器人,那可真不容易。
人类想要攻克人形机器人已经有接近60年的时间,直到2025年,才真正算的上“人形机器人元年”。
世界上最早的人形机器人是来自日本,那是1967年,日本早稻田大学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款人形机器人WABOT-1的WL-5号两足步行机。

图片WABOT-1 WL-5号

虽然现在看,它非常的“简陋”,全身只有26个关节,到处都是金属架,行动能力只有一岁婴儿的水准。往前走10公分左右的距离,就需要三个人来操作,花费45秒的时间。

但这已经是“人形机器人·初号机”了。
随后的日子里,受限于人类社会的科技进度,过于复杂的人形机器人逐渐被遗忘。机器人企业转而去研究结构更简单、操作更便利的四足机器人和履带机器人。
毕竟四足和履带站得“更稳”,重心更容易保持在支撑面内。而人形机器人属于双足机器人,支撑面积更小,重心一旦超出支撑面,很容易摔倒。
人形机器人这一停滞,就是足足40多年的时间。
直到1992年波士顿动力实验室诞生的双足机器人,在特制跑步机上,颤抖着迈出第一步,成了人形机器人历史上的一大步。
十年之后,2013年,波士顿动力Atlas人形机器人首次向公众亮相,才顺利解锁了“直立行走”这一技巧,震惊全球。
后来Atlas人形机器人甚至还学会了翻跟头、跳舞。
但是,Atlas至今未能进入商用阶段,原因就是人形机器人完全无法胜任工作场景,只能作为一个“昂贵的玩具”,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图片波士顿动力

从1967年开始,人形机器人一直在尝试寻找它的“大脑”,让它能够更聪明一些更科技一些。直至2023年,它才得偿所愿。

2023年,ChatGPT点燃了“人工智能”的火焰,让整个世界陷入到AI浪潮之中。
机器人企业也异常兴奋,人形机器人终于找到了真正智能的“AI大脑”。
嵌入大模型交互后,机器人的感知、决策和行动能力提升,能够开始理解和执行人类需求。
投喂大量数据后,AI大模型不断迭代能够持续学习,人形机器人就可能具备作业能力。
人形机器人,终于开始有人样了。
图片
大脑、小脑和本体
找到“AI大脑”后,人形机器人进步的速度可以说是一日千里。
2024年,OpenAI亲自下场与机器人创企Figure合作,发布一款内置ChatGPT-4的Figure 01人形机器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拿起苹果的机器人。
2025年,一群在春晚舞台扭着秧歌的“秧Bot”彻底满足了人类对于机器人的认知,也让宇树成为炙手可热的资本宠儿。
是的,人形机器人火了。
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具身智能赛道是资本最火热的一个。融资金额高达119.15亿元,共计发生188起投融资事件。
宇树、众擎、云深处、傅利叶、智元等大量机器人企业坐在风口,扶摇直上。

图片宇树机器人扭秧歌

市场火热就意味着产品更复杂了。

在2025年,人形机器人又开始进一步细分。将“AI大脑”拆解成三个部分:大脑、小脑和本体。
所谓大脑,指的是机器人的理解能力,也就是机器人对于人类指令的理解以及环境感知;
小脑,是指机器人的精细化运动控制能力;
本体,则是构成人形机器人原型的各类零部件,比如关节、四肢、头等。
此外还需要机器人专用的通用AI、视觉传感器、触觉传感器、力觉传感器等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零部件。
显然,距离人类通往人形机器人的门槛还有很多。
但是量变总终会引发质变,距离下一个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奇点,相信不会太远。
图片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00:34
8090后泪目!奇迹MU端游复刻,3月31日登录送卓越套装
广告奇迹MU怀旧版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