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孔庙千年“石质书库”等你来“看”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孙小雨 记者 严粒粒

图片

杭州孔庙碑林坐落在杭州市吴山脚下,陈列碑帖刻石近500件,时代跨越唐代至民国,包括科技、书法、绘画、宗教等各类石刻文献,形成一座蔚为大观的“石质书库”。

近日,《杭州孔庙碑林藏历代名碑精选》和《杭州孔庙碑林藏南宋御书石刻精选》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杭州市文物遗产与历史建筑保护中心主任金霄航、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书法与篆刻系副主任冯立以及杭州市文物遗产与历史建筑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王伟,就新书内容和杭州孔庙碑林的重点藏品进行深入解读,为现场观众深入肌理地解码历代名碑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与艺术精髓。此分享会由浙江古籍出版社总编辑钱之江主持。

杭州孔庙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收藏有非常丰富的石刻名碑。其中《钱元瓘墓石刻星象图》《南宋太学石经》《孔子和七十二弟子像赞》等都是第一批列入全国名刻名碑保护名录。这些碑帖石刻为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字资料。

图片

南宋太学石经•论语

图片

南宋太学石经•论语 局部

该书主编金霄航介绍,《宋理宗御书<圣贤赞>》又名《道统十三赞》,是刻于淳祐元年(1241)的皇家石刻,以楷书系统评赞孔子及七十二贤人,笔法融合晋唐风骨,方正严谨中透出宋代文人意趣。作为南宋唯一完整保存的帝王书迹群,它不仅展现宋理宗的书法造诣,更见证理学正统化进程。淳祐元年(1241),宋理宗下诏追封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理学家爵位,将理学正式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强化儒家伦理对社会的控制。帝王亲书圣贤赞文实质是以艺术形式强化意识形态,将儒学道统与皇权紧密结合,这既是儒学道统论的一种巅峰表达,也是皇权借助思想控制巩固统治的典范。

《圣贤赞》前三石为“序”“记”,与“孟子”均有碑额,均刻“皇帝御制御书”6字篆书。“序”“记”之后为正文,每石首刻圣贤之名,继刻赞2列,列4行,行4字,均为楷书。同时对《圣贤赞》书风做具体分析,认为其中“曾子”“孟子”“孔子”等诸篇书法较为板正,点画平实停匀,体势平缓端庄,略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颜子”“武王”二篇,笔划瘦硬,结字紧凑,略显程式化,似台阁体。“尧”“汤”“文王”“周公”“子思”五篇,点画丰腴,体势倾斜、有行书笔意,其风貌接近颜、柳。此《圣贤赞》书风迥异却并立一室,似有原因。后通过刻石的书风与印鉴等认为“序”2石、“记”“舜”“孔子”“曾子”“孟子”7石为宋代原刻;“颜子”“武王”2石疑为后刻;“尧”“汤”“文王”“周公”“子思”5石疑为后代补刻。最后将《圣贤赞》中的部分碑刻照片放大展示,关注其中的重刻痕迹。

图片

宋理宗御书《圣贤赞》局部

图片

宋理宗御书《圣贤赞》局部

《钱元瓘墓石刻星象图》刻于后晋天福六年(941),原为吴越国第二代国王钱元瓘(887—941)墓室穹顶的遗存,后迁至孔庙保护。星象图中央刻拱极致星座,周围刻二十八宿、全图以北极为中心,外刻4个同心圆。共刻星座32,附座13,原有星数217,现存180。星与星之间用双线连接,星象图四周无装饰。星图线条简练而细腻,与墓室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十二生肖等石刻共同构建了一个象征性的“宇宙模型”,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对死后世界的想象。《钱元瓘墓石刻星象图》是目前世界上出土最早的石刻星象图,准确、逼真地反映了唐五代时期地天文状况,是天文学研究的宝贵资料。

图片

钱元瓘墓石刻星象图

杭州市文物遗产与历史建筑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王伟先介绍,御书石碑与古代皇帝对儒家经典的重视和书法艺术的推崇密切相关。自唐代起,庙学合一的制度使得学府与孔庙成为传播儒家思想的重要场所,皇帝通过书写和刊刻经典,不仅为士子提供了统一的学习标准,还有助于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本书以“南宋御书石刻”为主题,择取《南宋太学石经》《孔子和七十二弟子像赞》《大成之殿》《宋理宗御书<圣贤赞>》《宋高宗御书<千字文>》五组石刻进行整理与研究。其图版部分首次原比例呈现了御书石刻的重要篇章与细节,图文并茂,并提出5个线索,引导读者读书访碑:刻有记文的南宋太学石经有几块;赵构为何要使用唐代的爵号;《圣贤赞》多出的石碑从何而来;《大成之殿》由谁书写;《千字文》为何少一字。

图片

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赞部分

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书法与篆刻系副主任冯立就杭州孔庙碑林藏历代名碑的书法艺术进行分享,并在此基础上解读了碑面所反映的唐至清书法风格的演变。冯立提到,《杭州孔庙碑林藏历代名碑精选》一书精选了36种具有代表性的碑刻拓片,其中大部分为首次发布,每件碑刻都配有高清图片、创作时代、释文、题材和书法等专家解读,编排精良、内容丰富。

杭州孔庙碑林现存近500件碑帖刻石,被誉为“石质书库”。其中,《钱元瓘墓石刻星象图》(后晋天福六年,941年)为现存最早的石刻星象图,墓顶刻星宿、四壁饰“四神”,完整呈现五代吴越贵族墓葬的宇宙观,其制作工艺与保存状态堪称典范。此外,他还提到了一些反映杭州地方史的碑刻,如《武林弭灾记》《重修监法察院记》等,这些碑刻堪称杭州民间的历史档案馆。而《十六罗汉像刻石》则是石刻线画中的奇珍之作,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雕刻技艺。

从书法艺术角度看,碑林完整呈现了唐至民国书风演变。唐代《范夫人墓志铭》楷书结体险峻,融合北朝墓志与褚遂良笔意,行楷相间,细节中可见书手个性。元代赵孟頫的《佑圣观重建玄武殿碑》尤为瞩目,其楷书兼具唐人雍容与宋人潇洒,碑额篆书古穆凝重,体现其“复古”书学主张。周伯琦篆额作品如《杭州路重建庙学碑》,则代表元代篆书高峰,与其文字学著作《六书正讹》相呼应。此外,康里庆童的颜柳书风、陈遘的赵体传承,乃至清代梁同书、乾隆御笔等,均展现了民间与官方书风的多元交融。

图片

佑圣观重建玄武殿碑

《杭州孔庙碑林藏历代名碑精选》和《杭州孔庙碑林藏南宋御书石刻精选》不仅是对碑林文化遗产的系统梳理,更是一场面向公众的文化启蒙。今日的杭州孔庙碑林,借由这两部著作,向世人展开了一幅浩瀚的历史长卷。无论是探寻书法艺术的流变,还是追溯一座城的记忆,这些碑刻都如同无声的导师,等待着每一位有心人的叩问。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