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每次股市暴跌,香港人总怪郑少秋?

最近内地股市经历大起大落,如同过山车般刺激,而香港股市则更是持续走低,令人担忧。

有趣的是,近二十年来,每当港股遭遇大跌,网民总爱将矛头指向演员郑少秋。这张郑少秋凝视恒生指数暴跌的画面,已经经常成为了大家表达“恐惧”的表情包之一了。

那么,港股下跌为何要赖郑少秋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香港股市的一个神秘都市传说——“丁蟹效应”。

丁蟹效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92年10月,当时香港TVB正热播由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大时代》。该剧以香港金融市场为背景,跨越了六十至九十年代,讲述了一段错综复杂的家族情仇。郑少秋在剧中饰演的“丁蟹”一角,更是被誉为TVB百大经典角色之首。他成功转型,从以往的君子、侠客形象转变为恶人,为演艺生涯增添了又一代表作。“丁蟹”一角自剧集播出后,更成为了强词夺理、唯我独尊、自以为正义却毫无反省的代名词。

图片

《大时代》中,丁蟹经常在股票市场的熊市中通过抛空恒生指数期货来获取暴利。而巧合的是,当时香港股市正好遭遇暴跌,股民损失惨重。此后,有人惊奇地发现,每当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或电影播出时,恒生指数往往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于是“丁蟹效应”这一说法便不胫而走。

图片

这并非仅仅是一个网络上的玩笑话,甚至连跨国证券经纪公司里昂证券都曾对此进行过认真研究,并发表过相关报告。据统计,自1992年以来,港股的三十多次大幅下跌都与郑少秋的电影电视剧播出时间高度重合,这不得不让人感叹“丁蟹效应”的神奇。

更有意思的是,有香港股民指出,郑少秋的女儿郑欣宜似乎也有类似的“魔力”。2008年10月20日,郑欣宜参与演出的情景喜剧《毕打自己人》首播,而香港恒生指数则呈现出每日下滑的趋势。网友们戏称郑欣宜为“丁蟹效应2.0加强版”,为这一都市传说又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图片

那么,“丁蟹效应”真的如此神奇吗?

其实,类似的现象在美国也存在,被称为“荷里活效应”。每当涉及金融界的题材电影大热时,美国股市往往会出现崩盘走势。比如,奥利弗·斯通的电影《华尔街》在1987年上映后,当年美国股市便遭遇了大股灾,跌幅高达23%。

图片

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数据的相关性并不等于因果性。郑少秋作为香港娱乐圈的常青树,他的成名和高产时期恰好与股市的动荡时期相吻合。如香港回归前的市场震荡、亚洲金融危机、网络泡沫破裂、全球经济危机以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而一部电视剧或电影的播出周期通常都会延续一两个月,因此与股市大跌事件的重合概率其实并不低。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是一种“自我应验预言”。部分投资者由于相信这一特殊股市现象,担心“丁蟹效应”会灵验,因此在播出郑少秋的作品时会提前进行非理性的减仓操作。这种大规模的减仓行为进一步加剧了证券市场的下跌趋势,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丁蟹效应”也并非每次都灵验。比如2012年5月21日,郑少秋主演的新剧《心战》在TVB开播后,第二日恒生指数便反弹过百点;而2015年郑少秋主持的《Sunday靓声王》在2月份首播至6月中旬期间,恒生指数也并未出现明显的大幅下跌。

图片

对于这一现象,有网友感慨“郑少秋终于甩难”,而郑少秋本人则态度坦然地表示:“我从来不信这个,否则我早就发达了!”

最后,在这个股市风起云涌的时刻,我就奉劝各位投资者要谨慎入市,切勿将股市当作赌场来对待,而借钱炒股更是不可取,否则像丁蟹一家那样,最终面临上天台跳楼的结局,都是迟早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