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1

评论

1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AI制作的图,版权到底归谁?


“我被盗图了?”
李昀锴没想到
自己的维权
促成了AI行业又一个“全国首例”判决的作出
这是李昀锴于2023年2月
使用人工智能软件
制作的一张图片
他为这张图片取名“春风送来了温柔”
并加上“AI绘画”等标签
发布在了自己的社交平台上

图片



李先生在社交平台分享AI制作的图片。图源:最高人民法院


网友刘女士刷到这张图片后
感觉和自己的文章风格非常契合
便直接拿来作为配图使用
还抹去了保存图片时平台添加的署名水印


图片

刘女士在平台发文时配图。图源:最高人民法院


“这不是我的图吗?”

李昀锴认为这一行为是“盗图”侵权

刘女士却不这么想


就这样

一纸诉状递交到北京互联网法院

双方对簿公堂

这便是全国首例“AI文生图”著作权案

图片

根据创作过程

法院进行著作权判定


2023年5月,李昀锴起诉被告刘某侵害作品署名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一案在北京互联网法院立案。

法院审理后发现,图片虽为AI软件生成,但是在设计和制作时花费了不少小心思。设计人物呈现方式、调整各种画面参数、设定提示词、选定图片......这一切都由李昀锴独立完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调整过程。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源:最高人民法院


从法律意义上来说,涉案图片以线条、色彩构成,有审美意义,可以认定为作品,且具备“智力成果”和“独创性”要件。

“利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是否构成作品,需要个案判断,不能一概而论。”本案承办法官朱阁认为,关键在于查明人类使用AI模型的技术原理是否给人以创作空间,以及生成的内容是否体现了人类的独创性智力投入。

“通过设计提示词,不同的人会生成不同的结果,这种差异可以体现人类的独创性智力投入。”朱阁进一步解释。


关于AI作品权利归属问题,著作权法规定,作者限于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组织,朱阁指出,“人工智能模型不是法律上的主体,不能成为我国著作权法上的‘作者’。” 法院综合考量后认定,李昀锴作为图片的作者,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刘女士未经许可将其作为配图使用且抹去水印侵害了李昀锴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和署名权。

图片

庭审现场画面。图源:最高人民法院


2023年11月27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判定被告侵害原告就涉案图片享有的署名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2024年1月9日,李昀锴选择放弃法院判决的500元赔偿,在他看来,相比于判决结果,法院对于AI创作是否构成作品的判定标准更为重要。

这是法院对于AI绘画软件使用者生成图片享有著作权的首次认可。

图片

当事人:此案例体现了司法态度


记者了解到,这起案件是全国首例“AI文生图”著作权纠纷案,首次从司法裁判的角度确认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具有作品属性,并入选2024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十个重大影响力事件。


在全国人大代表孙宪忠看来,“这种著作权的出现是具有世界性意义的,而我国法院对该案的分析和裁判,也是具有世界性领先价值的。”


作为全国首例“AI文生图”著作权案,本案裁判首次明确了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图片的“作品”属性和使用者的“创作者”身份。


“这一判决创新价值十分显著,具有里程碑意义。”孙宪忠表示,本案的分析和裁判,对推动我国AI法律体系建设、对全球人工智能法律治理提供“中国方案”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5年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报告提到“依法妥善审理涉人工智能纠纷案件,支持人工智能依法应用;惩治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侵权行为,促进规范有序发展。”3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转发了这起案例。

对此,3月11日,全国首例“AI文生图”著作权纠纷案原告李昀锴也告诉记者,他也感到非常荣幸,有这个机缘巧合为中国法治事业作贡献,“这个事情,核心价值还是给AI行业的开发者、创作者表达出一个中国司法态度,即法院是愿意也倾向于去保护新技术、新成果的。”

图片

“你觉得你是原创吗?”

AI自己的答案是——


那么,关于AI生成内容的版权和相关法律责任等问题,AI自己又是什么看法?记者找来目前市面上关注度较高的几个AI大模型,进行了一次特殊的“人机采访”。


问:如果你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被用作传谣、诽谤等违法行为,你是否要承担法律责任?

  • AI大模型1:如果这些内容被用于违法,使用这些内容的人要承担法律责任。

  • AI大模型2:人工智能模型无法产生自己的意识,使用其所提供信息的个人或实体,需要对其行为负责。
  • AI大模型3:如果这些内容违法,发布者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问:你认为你生成的内容算原创吗?


在这个问题上,三个大模型给出的回答基本一致,都认为自己生成的内容不能完全属于原创作品。


图片


问:生成的内容版权归谁?

在这个问题上,三个大模型的回答出现了分歧。


  • ‍AI大模型1: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模型,生成的内容并不具有版权。

  • AI大模型2:生成的内容,版权归属于公司。
  • AI大模型3:主要取决于使用方式。作为AI工具被使用,版权可能归属于用户;作为一种创作工具被使用,版权可能归属于大模型。
Thumbplayer Poster Plugin Image
播放
下一个
打开循环播放
00:00
/
00:00
倍速
3.0X
2.0X
1.5X
1.25X
1.0X
0.75X
0.5X
语言
多音轨
AirPlay
0
静音播放中,点击 恢复音量
画中画
网页全屏
全屏
error-background
你可以 刷新 试试
视频信息
1.33.6
播放信息 上传日志
视频ID
VID
-
播放流水
Flowid
-
播放内核
Kernel
-
显示器信息
Res
-
帧数
-
缓冲健康度
-
网络活动
net
-
视频分辨率
-
编码
Codec
-
mystery
mystery
-

按住画面移动小窗

X



来源:央视网综合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封面新闻、央视新闻、北京互联网法院

编辑:赵伟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发让更多人知道

点亮↓↓推荐一下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