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群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
陈 东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佳洺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
郭锐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
影响新质生产力布局的因素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积极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在您看来,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产业发展有哪些新特点?
记者:这些特点会对新质生产力布局产生哪些影响?
樊杰:新质生产力突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基本驱动过程,创新链和产业链的空间关系成为新质生产力布局的关键。
此外,与新型生产关系的空间适应性也对新质生产力布局具有重要影响。其目标指向是适应不同地域功能区特点,有利于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要素流动顺畅、创新网络格局稳定。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应遵循新质生产力布局规律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配套制度支撑
陈东:聚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空间协同发展的配套制度建设,非常重要。
聚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在教育资源、创新资源密集的地区,加快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改革,加强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度,为人才松绑,改善人才发展的环境,实现人才工作的精准化和科学化,提升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充分发挥创新人才集聚地和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在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集聚的地区,充分发挥制度改革的创新引领优势,完善科技创新组织方式和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加快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和不断强化利用全国创新资源的科技计划体系。
聚焦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形成创新链和产业链在空间上耦合和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在空间上的深度融合,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双向互动中实现产业发展牵引科技创新、科技创新重塑产业链。在传统产业集聚的地区,要着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加快形成推动企业及有关科研机构发现更多的技术应用新场景的激励机制,在解决产业链“卡脖子”问题中塑造新质生产力,为新质生产力在产业层面向转型升级和纵深发展提供“试验场”。在创新资源、新兴产业密集的地区,要积极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科技创新不断衍生新兴产业,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衔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依托市场需求“找场景”,以全方位、全场景融入生产生活的系统创新和突破为重点,促进政产学研用的有机整合,加快形成百花齐放、共荣共赢推动技术研发和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樊杰:此外,还应聚焦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和适应对外开放的新要求,完善配套制度。聚焦国家“一盘棋”的系统谋划,形成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形成新质生产力生产网络和体系的体制机制。一方面,要发挥好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积极引导各地找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位置,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避免资源过度投入、竞争过度内卷的情况。要支持新型要素资源相对丰富、新兴产业基础相对较好、前沿科研条件相对领先的地区先行先试,同时也鼓励其他地区探索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立足本地禀赋和优势、地域特色鲜明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另一方面,要畅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各领域各环节,紧紧围绕新产业新布局的需要,着力推动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新材料新技术劳动资料、数字化智能化劳动对象优化组合,使新质生产力全要素跨产业、跨领域、跨区域、跨方式一体融合发展,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在高标准联通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下一体联动。
聚焦开放的经济格局,形成开放的具有竞争力安全性和韧性的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统筹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促进技术、人才、数据等创新要素安全高效流动,为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在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基础上,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科技创新法律、技术标准、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环境等方面的制度与国际接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加快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拓展和深化中外联合科研,开展以企业为主导的国际产学研合作,引导支持国内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外资企业在境内设立研发机构,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球人才引进和使用制度,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国际前沿技术和国际化劳动者队伍支撑。
记者:司晋丽
审核:李木元